小学生语感的来源靖边六小郭海英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敏感的感受力,是人们掌握语言所必需具备的最基本的要素。《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中都多次强调:“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散思维,”“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叶圣陶先生也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学生的语感如何,直接影响到他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应用。因此,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小学生的语感从何而来呢?谈谈我的体会。一、从情境中感受语感在实际教学中能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生活积累,设身处地创设文本情境,就会使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表象,从而激活学生语言表达欲望。如在理解《穷人》一文中“心惊肉跳”一词。教师可以先令学生闭上眼睛,接着播放一段猫头鹰在夜晚的叫声。然后让学生讨论听后的感受:有的说那一刻自己突然连笔都拿不稳了;有的说感觉心一下子塞到喉咙眼;有的夸张地说吓得连全身的衣服都湿透了;还有的说很想惹无其事,可就是控制不了双腿颤抖……在学生这些表述中,“心惊肉跳”由一个空洞的、抽象的、静止的词语变成了学生一个个鲜活形象的感受,于是《穷人》女主角桑娜在暴风雨中对丈夫的担心及不安,就很自然地激起学生的怜悯之情。这时老师要拿出足够的时间指导学生专心致志地去读书思考,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锻炼语感。你就会发现每一个孩子都说出过非常富有深情的话,这是由于童言无忌,童心得以充分展露的缘故,如果语文老师能以娴熟自如、充满灵气的语言,富有情感的朗读,那么就会激活学生的语感。潜移默化中使学生的语言鉴赏水平、语言表达能力逐步提高。二、从好词佳句中领悟语感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点拨和剖析的方法,使抽象的词语或句子变成具体鲜活的语言形象,这不仅要研究作品“说什么”的语言内容,也要品味作品“怎么说”的语言形式。如教《鸟的天堂》,品味“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语言的情味感。引导学生研究作者赞美大榕树为什么句末不加叹词、不要感叹号,将原文改为“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啊!”,让学生朗读品味两句的异同,学生在品味中领悟出“这美丽的南国的树”不仅有赞美之意,还有陶醉之感,更有向往之情,句末不加叹词、不用感叹号情味更深。在如,教学《桂林山水》,让学生通过诵读描写桂林山水的排比句,品味其语言的形象感;教学《宇宙生命之谜》要品味语言的分寸感1教学《索溪峪的野》要品味语言的畅达感、节奏感。因此,我们要把语文课教到学生心上去,让学生在潜心品味文本语言的过程中领悟语感。二、从指导朗读中获得语感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用声情并茂的范读去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拨动学生的心弦,发挥教师范读的示范作用和指导功能。不能把阅读仅视作“积累语言和丰富知识”的手段,不能一提到阅读,就让学生摘录“好词好句”,进行“欣赏点评”。因为小学生阅读的过程处处会布满荆棘和陷阱,无法享受到阅读的乐趣,更谈不上语感,指导朗读很大程度上是感情的积累,因此,语文学习要指导学生多读书,且用“心”去读。而一篇课文经过教师范读,学生初读、精读、复读之后,再让学生反复诵读,细心品味,获得语感。如《再见了,亲人》一文,赞扬中朝人民的深情以及对亲人的依依惜别之情。特别是课文的最后两句,重复“再见了,亲人”更是全部感情的流露,发自心底的喊声,要一句比一句读得缓慢、深沉,加重语气,读出难舍难分的眷念之情。三、从语言实践中运用语感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中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中去。”虽然要贴近生活,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能力,把学生的社会语言实践,作为语文教学的“源头泉水”。因为感知不是目的,贴近生活运用实践才是目的。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我引导学生先找出描写人物神态动作的语句,再指导学生从中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和思想感情,挖掘人物的个性。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读一读,想一想,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