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说课稿各位评委,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李清照的一首词《声声慢》。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介绍、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和教学过程五个部分来进行说明。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声声慢》选自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诗词五首,本单元的课文或借物抒情,或运用象征的手法,以清新的笔调刻画出各种各样的“雨”,表达了作者对雨的复杂感情。《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所作,词人把雨及暮秋景色作为抒发自己坎坷人生遭遇的意象,工妙自然,笔力矫健,巧用叠词,把孤独痛苦的心境表现的淋漓尽致,如泣如诉,非常感人。学习时要在反复的诵读中把握词的意境和感情,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诗词的能力。2、教学目标新课程理念提倡教学应以三维目标为中心,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分析,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词人生平,反复朗诵本词,整体感知,疏通词意。(2)能力目标:通过鉴赏词中的意象来体会词的意境,品味词人“愁”的丰富内涵。(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之情。3.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解读词的意象,整体感受词的意境美。(2)教学难点:体会词中所孕育的“愁”的内涵。二,学情介绍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初中阶段的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已经不局限于读一读,背一背,了解大意了,应该更深层次的品味诗词意境,理解作者情感。三、教学方法1、诵读感悟法诗词教学贵在多读。本词是宋词中的经典,文辞优美,感情浓郁,我要认真引导学生诵读,在诵读中体验女词人孤凄愁绝的情感。让学生在诵读中发现诗词中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2、情境法在教学中,我借助图片、音乐等教学手段,营造一种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3、比较法通过与李清照前期的作品《如梦令》的比较,让学生在诵读、分析、联系比较中理解作者的情感,感受本词的艺术特色。四、学习方法教学相长,教与学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学法上我希望自己能把学生学习宋词的热情煽得旺旺的,能点燃他们兴趣的熊熊之火,使学生个个喜欢宋词,个个迷恋宋词,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1.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让学生在交流中合作中,在思想的碰撞中经历生疑、矛盾、挣扎、释惑的学习乐趣。2.朗读法让学生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加深学生对课文的领悟能力,从而感染学生,使他们更进一步的接受美的熏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设疑激趣第一个环节我主要采用复习导入的方式,让学生回顾李清照前期的词《如梦令》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由此引出词人后期的作品《声声慢》,设立悬念,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再幻灯片展示(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品李清照《声声慢》)营造气氛让学生更易融入到词的意境当中,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激发学生的情感。(二)朗读,初步感知词境通过录音朗读、学生齐读、个人朗读等形式,疏通词义、熟悉文本和领会情感。引导学生把握朗读的节奏和轻重读音。然后引导学生在读中找出定下全词感情基调的句子,并结合李清照生平,体会词人当时哀婉、凄凉、惆怅的情感,并学习运用叠词的好处。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诵读,整体感知内容,引导学生注意语调、节奏和音乐的烘托,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三)品词,鉴赏意象,体验情感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当作者带着满眼的忧愁来观察周围的事物时,“物皆着我色”。首先,我让学生通过朗读找出词人是通过哪些意象来表现愁绪的?(淡酒晚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这一环节,我主要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就自己最有感触的意象进行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进取的精神。学生自由发言后,老师要及时指正评价,明确每个意象所体现的内涵。最后老师加以总结:我们刚刚分析的这些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意象,把词人的愁形象化了,生动化了,具体化了,无一字写愁,却处处惹愁。就让我们伴着音乐,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齐声诵读,沉浸到这凄美绝然的意象中。(师生合作诵读:师引读,男生、女生各一人领读,全班齐读)(四)对比探究,升华主旨这一环节,我引导学生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