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示例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通过齐读、分组、分角色的朗读,让学生理解体会周恩来学习目标、志向,并向其学习。教学重点1.掌握生字词。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难点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及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同学们,你们现在读书的目的是什么?你知道哪些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提名学生回答。2.看看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读书?教师板书周总理的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板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3.指名读课题。4.大家想知道周总理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出他读书的目的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5.学生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强调要求:(1)读通课文,遇到不懂的字或者词语,借助工具书或者联系上下文解释。(2)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并在书上作上记号,待会在全班交流。2.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范读动画,纠正自己自读课文时的发音,巩固正确读音。中的三、学习生字、生词1.利用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生字动画,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生字。注意:(1)生字中“嚷、惩、铿、锵”是后鼻韵。(2)“范、巡”是前鼻韵。(3)“范、惩”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2.教师板书以下词语,提名学生读过课文后对这些词语的理解,同时加以指导。提示:崛起:是兴起的意思。焦点:比喻引人注意的集中点。这里指当时东北是帝国主义争夺在华利益的一个重点地区,是民族危机极其深重的地方。耀武扬威:课文中指巡警凭借帝国主义的势力在租界里炫耀武力,显示威风。得意扬扬:课文中指那个大个子洋人看到租界里的中国巡警不给受伤害的中国人撑腰而显得十分得意,神气十足。铿锵有力:这里指周恩来回答问题的声音有力、响亮而有节奏。诸生:这里是敬辞,总称教室里的所有学生。“诸”是“众、许多”的意思,类似的用法还有“诸位”等。胸怀:胸襟。这里指少年周恩来博大宽广的内心世界。三、再读课文1.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几件事?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2.针对上述问题,提名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总结。提示:课文写了三件事。第一件事讲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第二件事讲周恩来在租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第三件事讲周恩来在修身课上,表明自己的心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3.学生反复读课文,做到有感情地读课文。试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四、作业1.熟读课文3.写生字第二课时一、导入1.在一次修身课上,当魏校长问大家为什么而读书时,周恩来是怎么回答的?指名学生回答。将学生的回答写在黑板上。板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在课文中,有一个词语和“中华崛起”的意思正好相反,请同学们到课文中去找一找,划出来。指名学生回答。板书:中华不振二、研读“中华不振”(一)理解词语的表面意思你怎样理解这个词?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词语的表面意思。(二)扣“中华不振”,感受国家的落后,人民饱受欺凌。周恩来闯进租界,哪些地方让他看到了“中华不振”呢?请你用心读课文7、8自然段,作上记号。重点交流:⒈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数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中华不振”?你可以抓句子中的词语来谈读后的体会。提示:大不相同(1)你读出了哪些不相同?提示:灯红酒绿,热闹非凡――中国的别处会怎样呢?耀武扬威――本该为民服务外国人多――把租界当成了自己的国家(2)看到这样的场面,年幼的周恩来会怎么想?让学生说想法时读句子,读出学生自己的感受。(3)小结:是的,贫穷的中国土地上有一处繁华之地,但这繁华不属于中国!中华不振啊!⒉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1)指名说体会(2)从当时妇女的穿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