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在语文课堂上的运用贺兰四中闫丽“为什么不写作业?“数学写了吗?”“写了”“英语写了吗”“写了”“那为什么语文没写”“语文……..”这是我一个语文老师和学生经常的对话,我感到无奈的同时也在反思,为什么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语文为什么不能成为学生的最爱?是我讲的不好吗?不是,究其原因,是我们不能深入的了解学生,不知道学生喜欢什么,对什么感兴趣,作为在电视机前长大的一代,中学生爱看电视剧,而此类电视剧多因艺术粗糙,常为教师不屑,一些学生爱唱的流行歌曲,许多教师听也没听过。不少学生觉得语文课仍然不够亲近,仍然严肃,仍然可敬而不可爱。学习流于形式,更多的体现在教师的袖手旁观。造成语文失宠,学生厌学的原因是我们语文教师。而真正能感化学生的也是教师。那么如何让学生喜欢语文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一、利用多媒体,激发兴趣关心学生爱好,推荐健康的视觉、听觉材料,让他们深刻体会到语文就是生活。语文课上多插一些中学生非常熟悉而又感兴趣的材料,如韩寒作品,当代获奖名著等;甚至于电视剧,广告词,流行歌曲,让语文课脱下西服,穿上夹克,戴上随身听。讲《诗经·蒹葭》,就提到琼瑶的小说及改编的电视剧《还珠格格》《情深深雨蒙蒙》《梅花三弄》《在水一方》等,这些剧集都是学生喜欢的,提到他们,就引起学生的兴趣、共鸣,然后穿插主题曲,及作者的写作灵感都源于《诗经》,学生自然对《诗经》就有了浓厚的兴趣,此时用多媒体播放歌曲《在水一方》,并配以画面,在反复聆听其幽幽凄切的乐曲中,在观看美妙的画面中理解《蒹葭》一诗的内涵,感受其艺术的魅力。这堂课也就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达到理想的效果。讲《新闻两则》时,讲到结束语,提到《喜羊羊与灰太狼》中,每一集的结尾灰太狼都要说一句“我一定会回来的…..”学生在笑声中理解了所讲内容。二、创设情境,拓宽见闻。现在中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因此往往对语文课的形象、意境感受肤浅。在这种情形之下,我们就要通过多媒体来改变这一现象,多媒体能变抽象的语言文字为具体的视觉画面,丰富学生感知,拓宽生活见闻,实现“情境教学”,从而顺利地再现课文中的事物及人物,便于学生理解作品的意境、主旨.而且能突破时空限制,有利于实现其他教学媒体难以实现的“形真”;形、声、色、光的运用与结合,能够有效地渲染气氛,制造氛围,激发学习情感,导致“情深”,引起教师、学生与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例如教学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这是一首写景的七言律诗。如果仅从字面上分析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即使背诵下来,也难体味到多少美感。教学这首诗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先用录音机放录音,让学生凝神听一段有古筝伴奏的课文朗读,接着用投影仪,放上一段事先剪辑好的春意盎然的电视录像片:那翠绿的青山,如茵的绿草,荡漾的碧波,烂熳的春花,莺歌燕舞,马蹄轻快,牧笛悠扬……使学生身处早春的氛围之中,从直观、形象的教学形式中感到春意绵绵,春光无限。再让学生随录音朗读课文。耳到、眼到、口到、心到,学生兴趣浓厚,加深了对课文的感知。学生说话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这时进行朗读和说话等语文能力的训练,训练能充分到位,收到极好的教学效果,四十分钟的效率极高。而且在四十分钟的课堂中,学生主动参与,兴趣盎然。再如学习《三峡》一课时,首先欣赏Flash制作的教学课件。为了能让学生充分运用计算机功能,领悟三峡的美丽景色,设计类似“电子公告板”的一个“课堂讨论区”,由学生自学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先选择任意一自然段学习,视频文件上的精美的画面、美妙的音乐,使学生惊喜地发现了课文之外更多的精彩内容,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他们兴致勃勃地流连其中,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时高潮迭起。三、引导想象,发展思维。在教学《天净沙秋思》时,多媒体呈现画面: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鸦雀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这时,一个人牵着一匹瘦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