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雷秀兰教学要求: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想象父亲抢救儿子的画面。2、运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父爱的伟大。3、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教学重、难点: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质疑,揭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让我们想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把生字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二、自由读文,初步感知(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三、品读感悟,深入情境。1.让我们一块儿来解决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谁来说说课文写的是一场怎样的地震?(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大地震使许多楼房便成了废墟,变成了瓦砾堆。让我们来看一段录像。(课件展示地震情景)在这场惊心动魄的大地震中,发生了一个真实的、感人的故事。在一对父与子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在洛杉矶大地震中,这位父亲在废墟中挖掘了38个小时,终于救出了瓦砾堆下的儿子和他的同学。)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通过读书,你感受到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呢?(板书:了不起)2.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12自然段,边读边勾画出表现父亲了不起的句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并在旁边写写自己的体会。(板书:勾、读、写)(2)交流感悟A为什么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父亲呢?请同学们先读读划记的语句,再说说自己的体会。出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你有什么体会?你从哪儿感受到父亲的疲惫不堪?理解“布满血丝”感悟不吃不喝,不睡,一个劲地挖。(板书:挖)联系我们前面看到的录像,读了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我仿佛看到他36小时没有睡觉,加上劳累与焦急,父亲的双眼布满了血丝。)父亲是多么的辛苦疲倦哪。你能读读吗?(我仿佛看到钢筋刮破了父亲的衣服,尖锐锋利的玻璃、破碎的瓦片戳破了父亲的手,割伤了父亲的腿,到处都是血迹。)在废墟中挖掘,是多么的艰难哪。男孩子读读。父亲仅仅是疲惫不堪吗?课题中的“地震中”说明了什么?你能从课文中找到父亲非常危险的句子吗?指名读,齐读。父亲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了,这是一位多么了不起的父亲啊。请闭上眼,咱们用心,用情去感受这位父亲吧。(师动情诵读:他挖了8小时……)此时此刻,你脑海时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再次抽生读)父亲内心会想些什么呢?当别人劝阻他,让他离开时,他心里又会想些什么呢?你能用上“无论……总……”说说吗?面对别人的不理解,父亲承受着精神和肉体的双重压力,他放弃了挖掘吗?(再读“他挖了8小时……”)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父亲这样做?(“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齐读。师引读:当儿子欢笑时,父亲会();当儿子流泪时,父亲会();当儿子()时,父亲会()。(播放小提琴演奏《沉思》)假如他就是你的父亲,看到他为了找到废墟下的你,30多个小时,顾不上喝水、吃饭,更顾不上睡觉;没有人理解他,更没有人帮助他,他仍然在不停地挖呀,挖呀;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还是在不停地挖呀,挖呀。此时此刻,你会怎样读这段话?(再读“他挖了8小时……”)指名读。女生读。齐读B.师生合作读12-23自然段中父子的对话。为什么说这也是一个了不起的儿子呢?请同学们勾画出相关句子,写写体会。为什么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儿子呢?你找到了哪些语句,说说你的体会。你对阿曼达在瓦砾堆下的漫长等待最想了解的是什么呢?(他是在怎样的环境下等?阿曼达在瓦砾堆下会想些什么呢?)同学们提出的哪一个问题引发了你的思考,把你想到的说给你的同桌听。好不容易等到父亲来救自己了,一般人会怎样做?可七岁的小阿曼达是怎样做的?齐读(板书:让)这一切都是源于什么?(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