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细胞分裂中染色体行为的变化》教学设计的新思路对于高中学生,心智已经成熟,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进行合作学习对能力和成绩的提高会有很大的帮助。在教学中,把合作学习流程归纳为四个步骤:"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交流点评"。总的指导思想是:利用任务驱动学习,同一协作小组内各成员或者是各协作小组针对同一问题的不同方面进行探索,担任不同角色,协作交流,最终完成任务,共同解决问题。在学习了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之后,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二者的区别和联系,我设计了《细胞分裂中染色体行为的变化》。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构建模型过程中回忆知识——→运用知识——→修正知识——→巩固知识,同时引导学生实现其思维活动的两次飞跃:一从抽象——→具体的飞跃(即用已有部分的知识与经验用于实践中模型的构建);二从具体——→抽象的飞跃(即通过及时完善模型加深对知识理解),使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同步发展,同时在合作交流、展示和相互评价中处于愉快、积极主动求知的精神状态下,既完成了学习任务又能获得一种满足和快乐。现在以这节课为例,介绍合作学习的基本流程。一、任务驱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如果导言设置的任务过于简单,学生一想就会,学生易形成思维惰性;如果问题过难,则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阻碍合作学习的实施。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个体合作需要基础上的,在学生个体对某生物学问题苦思不得其解时,启动合作学习,最有价值,最有成效。在引入部分,给出自然界丰富多彩的生命现象图片,引导学生发现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现象都必须依赖于细胞分裂这一生理过程。通过播放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视频,引导学生对微观的连续的细胞分裂过程产生感性认识。通过设疑,引入本节课题: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变化。二、自主探究,寻求相关的资料来完成任务在自主探究阶段,教师要向学习者介绍可能与任务完成相关的资料,对学生进行指导,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具体说来就是:呈示资料,简要说明—向学习者呈示或介绍相关资料,简单说明资料的内容概要。在自主探究阶段,学生的学作为教学的中心,学习过程更多由学生自主控制。教师从知识的主要来源者转变为指导者、学习策略的服务者、任务或问题的展现者。此外,教师有责任为学生创设丰富信息资源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在其中思考、探索和进行知识的建构。在《细胞分裂中染色体行为的变化》这一课中,通过学生分组合作,模型建构活动突破本节重难点,形成对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特征的正确认识。给出材料(细电线、橡皮泥和白纸),请同学分析,细电线、橡皮泥和白纸分别可以用来模拟细胞分裂过程中的什么细胞结构。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讨论,选择合适的材料或材料组合来模拟染色质、染色体、复制后的姐妹染色单体、同源染色体等,解决概念上的障碍。接下来,给出每组的任务:构建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某一时刻染色体行为的模型,并思考其前后阶段的变化,尝试演示一个动态的过程。三、合作学习,采取小组活动的方式小组活动使教学成为师生、生生间的多向互动,这种互动有效调动了所有参与者的积极投入,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激发思维。学生在这种多边互动与协作的群体活动中,在交流信息、探讨问题、分享成果的过程中,增长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合作精神。2新教材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反映了生物科学的新进展,近年来,生物科学的成果,在教材中都有所体现,如:克隆哺乳动物、人类基因组计划、转基因食品、试管婴儿……学生对此兴趣很大,也极想了解相关内容,而教材介绍有限,因此我们可以让学生对当前热点生物现象进行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制作成手抄报,既锻炼了能力,又把课本知识向生活进行延伸。在复习课中,可以采取模块式学习。模块式学习以杜威的“做中学”理念为基础,创设一个“教中学”的动态而有意义的学习环境,是通过伙伴教学的形式进行的学习活动。在复习阶段,以教师教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和内容会变得枯燥、乏味,学生的听课效率也大打折扣。此时,采用模块式学习,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为由学生分组分专题复习、合作备课、互教互学能很好激发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