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VIP免费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_第1页
1/4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_第2页
2/4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_第3页
3/4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说课稿白庄学校杨金燕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篇课文是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一组教材都是围绕“爱护周围环境”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其目的是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为保护环境作出自己的努力。下面,我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一、教材分析课文以一把斧头为线索,讲述了一个美丽的小村庄,由于村里的人们不加节制地砍伐树木,周围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最后受到了大自然严厉的惩罚——整个小村庄都被咆哮的洪水卷走了,那个美丽的小村庄从此消失得无影无踪。通篇课文没有一处谴责人们乱砍滥伐树木的行为,但凡读过都会油然而生一种对人们错误行为的惋惜和谴责。文章文字浅显却寓意深刻:教育我们要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爱护绿色家园。整篇课文紧紧围绕着“保护环境”的主题,通过朴实的语言,将学生带入了一个全新的视野窗口,从这个窗口里他们看到了历史环境的巨大变迁,激发了他们内心强烈的情感共鸣,深深感受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而深化了主题。二、教学目标三年级的学生,视觉和心理都还沉迷于动画片的瞬间快乐中,对环境的认识还很模糊。我认为学习本课的目的一是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其表达效果;二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为建设和拥有一个绿色的家园做出自己的努力。因此,根据《课程标准》精神,结合本单元的训练要求,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交流、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悟出课文中蕴含道理。2.能力目标:通过朗读,交流、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培养学生感悟课文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从小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领会爱护家园、保护环境树木,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4.发展目标:培养学生爱护家园、保护环境、为后人造福的忧患意识。三、教学方法在这堂课中,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综合了情境教学法、质疑法、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让孩子们通过研究体验、自主学习,体会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感悟。通过质疑、讨论、巩固,孩子们不仅学会了课文中的知识、提高了阅读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德育的渗透也水到渠成。四、教学过程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采用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实践与想象充分结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新型的良好的课堂氛围。为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教学。(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在这里,一个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小村庄在老师的故事中娓娓而来,通过直观画面,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思维,首先学生感受到“美”的氛围。(板书:美丽)然后画面急剧变化:突如其来的洪水毁掉了这个美丽的村庄。(板书:什么都没有了)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在通过声音、画面直接刺激学生们的视觉听觉感官,震撼学生的心灵,再结合对相关文本的学习,使学生更加深刻的感受到灾难的可怕。(出示课件)“大雨没喘气儿”是什么意思?从哪儿可以看出大雨没喘气?你能把“没喘气的大雨”读出来吗?②读了这些词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又仿佛听到了什么声音?(当时孩子们的回答是:人们呼救的,婴儿啼哭的声音……)通过想象人们在洪水中的挣扎悲泣,从而,使孩子们领悟到洪水给人们带来的严重恶果,进而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美丽的小村庄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这样不但抓住了文章的要领,还确定了下一步学习目标。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使他们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在这一环节教学中,我依据“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这一教学理念,在学习课文二至四自然段的时候,以学生自学为主。因此这一环节分为两步:第一步,学生小组合作,自学探究。主要是围绕“小村庄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这个问题讨论学习。第二步,小组汇报,交流展示...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