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使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学生活化文章来源:成都市龙泉区西河小学新《数学课程标准》十分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出要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现代教学理论也认为:数学教学应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的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一年级孩子刚入学,对学习目的还没有明确的认识,全凭好奇心和新鲜感,他们的欲望往往是从兴趣中产生的。因此,本着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这一教学理念教师要有将数学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的意识,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让学生尽情地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一、情景设计生活化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首先是学习需求和学习情感的主人,然后才是掌握知识的主人。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科学、有效地创造生活情景,让学生在熟悉的数学生活情景中愉快地探究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新课程提倡生活情景化,特别是北师大版实验教材,几乎每一节都有情景主题图。如:一年级下册“生活中的数”单元采用的情景图就是学生所熟知的“数铅笔”;第六单元“购物”呈现给学生的是文具商店货架……教学情景图的作用体现在数学知识生活化,创设了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使学生感觉到在课堂上学习就像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了数学问题一样。不知不觉中由内在兴奋转化为外在兴奋,将参与欲望外化为参与教学活动的行为。再如,教学《7的分与合》一课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景:下节课我们班和二班都是体育课,体育老师领了7个篮球,他请我们帮他分一下,分给两个班,有多少种分法?要求每个班至少要分到一个篮球。每人拿出7个圆片分一分小组里4个人分的方法不能相同,看哪组分的方法多”。听到老师的话后,课堂气氛随即活跃起来,各小组开始比赛,学生们找到了很多种不同的分法。在教“元角分的认识”一课中,我首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学校开展希望小学捐款活动,丁丁把自己攒的1角硬币都拿出来,一数有20个,拿着这么多硬币不方便,于是丁丁找爸爸帮忙,爸爸说这好办,收了丁丁的20个1角硬币,给了丁丁两张一元的纸币,丁丁不高兴,觉得有点吃亏。你们说丁丁拿20个1角硬币换2张1元的纸币亏不亏?为什么?首先组织学生讨论:有的学生将这20个硬币一角一角地数,每10个1角放在一起,然后再告诉大家这10个1角就是1元2个10个1角就是2元,所以20个1角和2元是相等的;第二,根据学生的分析,再组织学生观察已分好的硬币,从中找规律:“看看元和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很快得出结论:“1元和10角相等”,“10个1角就是1元”,“1元就是10个1角”,即:1元=10角。这样教学,让学生感到数学中的知识有的是我们在生活实际中已经会的,但没有找到规律,我们可以运用经验,通过创设活动,把经验提炼为数学,充实和改善自己的认知结构。二、教学手段生活化说到教学手段,许多教师首先想到的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其实,传统而自然的手段也不错。在我们的生活中,一些小石块儿,一块小铁片,一片树叶,一粒种子,只要它们有助于老师教和学生学,都可以称之为教学手段。当然,也有一些条件所限不普遍使用的教学手段,如模型、标本、幻灯、电视、投影、电脑等,的确,多媒体教学手段内容充实形象,有“声”有“色”,为教师和学生创造了一个更大的时空范围,使原有的模式化教材变为“开放的”、“参与式的”、“有个性和创造性的”活教材。然而每一次引入新的教学手段后都未能完全摈弃原先沿用的传统的教学手段,可见教学手段的作用各有千秋,教师应合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使之从生活化入手,开阔知识面,增加信息量,提高学习效率。变教学手段使用观念为“需用方用”,而不是“为用而用”。现代教育形势的发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