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标准状况下,由H2和CO组成的混合气体共6g,其相对氢气的相对密度为7.5。将该气体与2.24L氧气(标准状况)充分反应后的产物通过足量Na2O2粉末,使Na2O2粉末增重的质量为A.等于6gB.小于6gC.大于6gD.以上情况均有可能2.使agFe粉与一定量的硝酸溶液充分反应(Fe粉完全溶解),生成的气体与标准状况下bLO2混合后,恰好能被水完全吸收,a和b的关系可能是A.b>0.3aB.b<0.2aC.0.2a<b<0.3aD.无法确定3.环己醇、丙酮和戊醛的混合物2.000g完全燃烧后,所得气体通过P2O5吸收瓶,吸收瓶增重1.998g,则混合物的平均分子量为A.74.75B.86.00C.71.75D.81.334.如右图,α—AgI是一种固体导体,导电率很高。为研究α—AgI到底是Ag+电还是I-导电,设计了如下实验,下列有关结论正确的是A.若α—AgI是Ag+导电,则通电一段时间后晶体密度不均匀。B.若α—AgI是Ag+导电,则通电一段时间后晶体密度仍均匀。C.若α—AgI是I-导电,则通电一段时间后晶体密度不均匀。D.若α—AgI是I-导电,则通电一段时间后晶体密度仍均匀。5.下表给出X和Y两种物质在两种温度下,四种不同溶剂A、B、C、D中的溶解度。某一样品中含10gX、60gY,当用重结晶法回收纯净的Y时,欲得到最大回收量,应选用的溶剂是溶剂10℃时的溶解度/g80℃时的溶解度/g化合物X化合物Y化合物X化合物YA15306450B83657115C5148068D12582756.1L某混合溶液中,溶质X、Y浓度都为0.1molL-l,向混合溶液中滴加某溶液Z(0.1molL-l氢氧化钠或硫酸溶液),所得沉淀的物质的量如图所示,则X、Y、Z分别是A.氯化铝、氯化铁、氢氧化钠B.氯化铝、氯化镁、氢氧化钠C.偏铝酸钠、氢氧化钡、硫酸D.偏铝酸钠、氯化钡、硫酸7.某油脂样品跟氢氧化钠共热后共生成了5种有机物,原样品最多可能含有的三羧酸甘油酯的种数为A.5种B.18种C.75种D.40种8.右图为持续电解含一定CaCl2水溶液的装置(以铂为电极),A为电流表。电解一段时间后,将CO2连续通入电解液中。(1)电解时,F极发生______反应(填“氧化”或“还原”),E极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2)电解池中产生的现象: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心爱心专心115号编辑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已知可溶性硫化物在溶液中能与硫单质反应生成可溶性的多硫化物(如Na2Sn)。在浓Na2S溶液中滴入少量氯水,经振荡,未发现生成沉淀物,其原因是(只要求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下同),;在足量氯水中,滴入少量Na2S溶液,经振荡,也未发现生成沉淀物,若再加用盐酸酸化的BaCl2溶液,即可产生白色沉淀,其原因是。10.实验测得:0.5mol/LPb(NO3)2溶液的导电能力远远比同浓度的(CH3COO)2Pb溶液导电能力强。PbSO4不溶于水和稀硝酸,但能溶于较浓的醋酸,得到无色透明的溶液,导电能力显著增强;向上述无色溶液中通入H2S气体,又生成黑色沉淀,溶液的导电能力稍有增强。请写出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并解释上述实验现象:。11.由气态方程可计算某些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P的单位为:Pa,V的单位为:m3,n的单位为:mol,T的温度为:K,对应R的数值为8.314。如下是实验室测定CCl4相对分子质量的实验,阅读实验步骤:①称量一干燥洁净烧瓶与封口用铝箔、棉线的总质量为W1g;②往称量过的烧瓶中加入约2mLCCl4,用铝箔、棉线将瓶口封好,并在铝箔上扎一小孔,将烧瓶浸没在沸水里,当烧瓶中CCl4已看不到,瓶颈上部也看不到CCl4的回流液滴时,立即把烧瓶从沸水中取出;③当烧瓶冷却到室温时,将其外部擦干,称量其质量为W2g;④测定烧瓶的容积;⑤根据实验数据,计算CCl4的相对分子质量。请回答下列问题:(1)该实验使用沸水浴加热的理由是(2)测定烧瓶容积的方法是。(3)在铝箔上扎一小孔的作用是。(4)若CCl4未完全汽化,就将烧瓶从沸水中取出,冷却至室温,擦干,称量,所测定的相对分子质量__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5)这种测定相对分子质量的方法,适用于测定的相对分子质量。(6)若测得烧杯的体积为VmL。列式表示CCl4的相对分子质量。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