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高中高2015级16年春期周练(一)古代中国经济一、选择题(下列试题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本大题12小题,每题4分,共计48分)1.“协”字的甲骨文(右图),像三把耒在挖沟洫中的土,表示三人一组在并肩劳动。“三”在古代也表示多数,这种劳动方式被称作“协田”。从中可推测出的历史信息有①商代盛行集体耕作②协田与火耕相比提高了工作效率③春秋时期出现牛耕④小农经济推动了农业发展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后汉书》载:“建武初……(任延)诏征为九真太守……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阯,每致困乏。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这段记载反映了当地A.推广曲辕犁后增加了耕地面积B.开始注重精耕细作提高农业产量C.自然资源的贫乏导致生活贫困D.农民意识的落后导致生活贫困3.《隋书·地理志》记载,全国有郡190,县1255,户8907546,口46019956。若按九州划分,则扬州虽只占州数九分之一,但却拥有44郡,312县,932033户,以致扬州一州在全国郡数上占23.16%,在县数上占24.86%,在户数上占10.46%。这表明A.扬州成为政治和商业中心B.南方人口数量已超过北方C.经济重心转移到江浙地区D.扬州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4.《吴越春秋》记载:“(阖闾)请干将铸作名剑二枚。……干将作剑,……使童女童男三百人,鼓囊装炭,金铁乃濡,遂以成剑。”这表明当时A.冶铁已经有用煤作燃料的记载B.供风形式采用水利鼓风C.灌钢法的使用,提高了兵器的锋利程度D.冶铁已经使用木炭作燃料5.明清时期,制瓷中心景德镇发展迅速。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其数量和规模逐渐超过专门为官府服务的官窑,出现了官府委托民窑代烧瓷器的现象。表明这一时期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生产技术提高,商品经济发展C.官府控制民窑生产D.资本主义萌芽促进了经济发展6.据记载,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作坊多配有专门“技工学校”,工匠要根据不同的工种接受期限不同的技术训练和学习。秦代《均工律》中就规定“工师善教工,故工一岁而成,新工二岁而成”。由此可知,古代官营手工业A.注重新技术的研究与传承B.强化了对技术市场的垄断C.注重保证官营产品的质量D.具有严密的产品制作工序7.唐代在两京及州县以上地方置“市”,设“市令”“丞”,到宋代发展为在京城及地方路府州县镇市置“税务”来管理市场。上述变化反映出宋代政府A.不再直接监管市场交易B.垄断商业的局面被打破C.摒弃传统重农抑商政策D.通过征税来直接监管市场8.宋太祖曾发布诏令:“所在不得苛留行旅,赍装非有货币当算者,无得发箧搜索。”宋太宗诏曰:“自今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税;当税各物,令有司件拆揭榜,颁行天下。”这表明宋时A.政府税收主要来源于商业B.商业交易以货币结算C.统治者注意保护商人的权益D.官商勾结严重9.徽商经营之道,有许多方面值得今人效仿,如史载“徽之俗,一贾不利再贾,再贾不利三贾,三贾不利犹未厌焉”。在明中叶的抗倭斗争中,他们或捐资筑城,募勇抗倭;又如:徽商妇“居乡数月,不沾鱼肉,日挫针治缝纫绽……盖亦由内德矣”。上述材料体现的徽商精神不包括A.赴国急难、民族自立的爱国精神B.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C.不辞劳苦、虽富犹朴的勤俭精神D.以诚待人、以义为重的商业理念10.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改变原先从事的职业)”现象。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入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农民“迁业”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封建自然经济日益解体B.国家“重商”政策的确立C.农村经济结构发生改变D.手工业逐步成为主导产业11.明清时期,几乎世界白银产量的半数流入了中国,中国是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之一,国内商品经济发达,却没有产生强大的扫荡封建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主要原因在于A.“重农抑商”观念和“闭关海禁”政策的压制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C.鸦片的输入导致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D.英、法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12.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在描述16世纪的历史时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