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选拔考试试题(含解析)考试时间:10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1.据《春秋左传》记载:“王后无适,则择立长。年钧以德,德钧以卜。王不立爱,公卿无私,古之制也。”材料表明A.礼乐制度规范贵族行为B.传统政治中的理性考量C.嫡长子继承制受到冲击D.儒家伦理决定王位继承【答案】B【解析】从材料“年钧以德,德钧以卜。王不立爱,公卿无私,古之制也”可以看出西周时期已经确立了一整套的权利继承的原则,一些特殊的情况都已经有了细致的规定,这体现了体现了一定的理性成分,故B项正确,AC项错误;儒家思想在春秋时期产生,战国时期发展,形成一套的伦理道德是在西汉之后,故D项错误。点睛:材料“年钧以德,德钧以卜。王不立爱,公卿无私,古之制也”是关键。2.《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侯生卢生相与谋曰:‘……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定量],不中呈[不完成定量]不得休息。贪于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从材料中我们能得出的结论是①臣民对秦始皇独断专权不满②秦始皇勤于政事③秦始皇欲求仙药想长生不老④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答案】C【解析】“贪于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反映了对秦始皇独断专权的不满和秦始皇求仙药的企图,故①、③正确;“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反映了秦始皇勤于政事,故②正确;材料未涉及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故④错误。故①②③组合正确,故选C。3.“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原来宰相的谋议也演变为议决而不仅是皇帝决策时的参考。”该观点认为三省六部制A.集体决策、制约皇权B.分工明确、民主运作C.分散相权、强化皇权D.宰相权重、威胁皇权【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中观点认为三省体制具有集体决策和制约皇权的特点,A项正确;三省制的本质君主专制制度的内容,不是“民主”,B项错误;“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可知三省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C项错误;三省制是集体决策,重视程序,本质上不会威胁皇权,并且分化了宰相的事权,D项错误。4.《晋书·卫瓘传》记载:“其(九品之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犹有乡论余风。中间渐染,遂计资定品,……伤损风俗,其弊不细。”从中获悉该制度A.旨在保护士族贵族特权B.实施及效果发生了嬗变C.消除了察举制度的弊端D.促进社会阶层间的流动【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说明九品中正制开始实施的时候“褒贬所加,足为劝励”,但是后来伤风败俗,弊端太多。可见,九品中正制在实施的过程中效果发生了变化,故B正确;材料论述的是九品中正制的弊端,不是说明实施的目的,排除A;九品中正制度本身存在问题,并不是消除了察举制的弊端,排除C;促进社会阶层间的流动是科举制的作用,排除D。故选B。5.有学者认为:明代在相当长时期内的很多情况下,皇权专制的高度发展只体现在制度上,高度集权的皇权,皇帝并没有真正行使,而是由大学士或太监行使了。能佐证该观点的是A.“(大学士)皆侍左右,备顾问,然不得平章军国事”B.“然内阁之拟票,不得决于内监之批红,而相权转归之寺人”C.“国家政事,商确(榷)可否,然后施行。此诚内阁职业也”D.“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之罢相始也”【答案】B【解析】【详解】“然内阁之拟票,不得决于内监之批红,而相权转归之寺人”,这是说“批红”权由司礼太监所职掌,司礼太监代皇帝“批红”,是在代行皇权,故选B;“(大学士)皆侍左右,备顾问,然不得平章军国事”,主要论述内阁大学士的职责是仅备顾问而已,不能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这与题干之意无关,排除A;“国家政事,商确(榷)可否,然后施行。此诚内阁职业也”,主要论述内阁的职责,即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不符合题意,排除C;“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之罢相始也”,这是黄宗羲评价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的弊端,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