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说课稿银川市第四中学物理组田燕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今天我要说的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1节《力》的内容。一、教材分析(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力是物理学中的基础知识,在物理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物理学的基础。也是物理学及其他科学研究的典范。尤其是学习后续知识如浮力、压强、功和简单机械等内容所需的预备性知识,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也常用到。因此,本章是初中物理基础的一章,在教材中有很重要的地位。2.教材的结构本节内容由“力”“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以及“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四部分内容构成。整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并回忆生活中的最熟悉、最常见有关力的现象,以学习的兴趣入手,让学生感知身边的力,对力学现象中的共性问题,加以观察研究,寻求规律。接着用生动具体的事例和插图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力是一种什么作用。然后再通过“力作用的位置不同开门的难易程度不同”等来学习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动手操作两个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调动学生积极性,刚好也体现出学生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过程。3.教学目标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本节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第一、知识与技能:初步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能分析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知道力产生的作用效果。第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手拉弹簧、向上抛物体和生活中一些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通过手拍桌子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用所学知识解释有关生活中的现象;第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力的单位牛顿,向学生介绍物理学家牛顿,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发现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以及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4.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教学难点:力的概念,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二、教法与手段初二学生经过八年级上学期对物理课的学习,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主要还是以形象思维为基本思维方式,基本上处于具体思维的发展阶段,他们都喜欢动手、好奇心强、兴趣广泛、思维活跃、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具有了初步的观察调查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所以能够通过具体的观察、动手实验、分析思考,从而领悟知识,并获得感性的认识。本节课拟采用观察→讨论交流-分析归纳的教学方法。在教师的导控下创设教学情境,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并通过亲自动手来进行论证,通过小组交流进行归纳总结,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三、教学用具多媒体、磁铁、铁块、弹簧、大头针、皮筋、三角板、篮球,学生可以利用的身边的器材。四、说教学程序出示课题:第一节力多媒体展示图片攀岩者仅靠手脚灵活运用抓、撑、蹬等动作,用“力”实现身体的平衡。创设情景教学,调动起学生探索研究的热情,从简单现象出发把学生引入探究情景,引起思考,激发兴趣,从而进入新课讲解。紧紧地把学生的注意力给吸引过来了,为整节课做了一个非常良好的铺垫作用。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1.初步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能分析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知道力产生的作用效果。采用目标导学法,使学生能够明确目标知道这节课要研究那些问题。以致于在听课过程中能够把握好重、难点有的放矢。一、什么力是?自学指导1:现场展示手拉弹簧、磁铁吸铁钉后,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前置作业自学环节一(表现力的图片),并完成前置作业自学环节一的相关内容。(1)有哪些物体?他们分别在干什么?(2)你能找出它们有哪些共同的地方吗?让学生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使学生从常见的生活实例中,由浅入深的逐步理解什么是力。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以及归纳总结的能力,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知识体系。明确:什么是力,哪些是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力的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