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段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的第二节,是平面图形的重要的基础知识。学生在第一章了解了棱柱等几何图形,了解了构成这些几何图形的基本元素是点、线、面。在上一节课也学习了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形象、描述性定义和表示方法。这一节将重点研究线段的重要的基本性质和比较方法。所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抽象提炼线段的基本性质,线段的大小比较方法和作图等,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节课的知识内容的学习对学生空间思维的发展、平面几何语言的培养、几何图形的操作方法、以及射线、角、三角形、四边形等的学习,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阶段对线段已有了一定的认识,对于线段的长短也有了感性的认识,在比较线段的长短的问题上都有了一定的方法,这些为本章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教学中始终遵循学生主动学习的原则,给足时间思考、动手操作,通过丰富的活动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获得与应用过程。然后引出比较两条线段的大小的必要性,让学生充分思考和交流比较方法和策略,重点突破比较方法。在“叠合法”使用的工具中自然引出用圆规作线段,并进一步做出线段的和、差,理解线段中点的特性,从而将图形与数量关系结合在一起。同时初步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规范性,突出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教学目标:1.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基本事实,掌握直线、射线、线段的表示方法,理解直线、射线、线段的联系与区别;2.能够理解“经过”、“确定”等几何语言的意义,并能根据几何语言画出简单的图形3.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应用意识.四、学习重点:直线、射线、线段的表示方法及它们之间的区别.五、教学方法通过创设情境,以问题为载体给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构建“以问题研究和学生活动”为中心的课堂学习环境,使教学过程成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一种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过程,在探索中形成自己的观点。六、教学过程一,开门见山,引入新知问题1:老师手里的纸上有一条线段,你能在你的本上作出一条同样大小的线段来吗?二,概念延伸,思维提升问题2:黑板上有两条线段,你能判断一下它们的长短吗?你有什么方法来验证你的判断?引导学生从交流发言中归纳出方法策略。方法一:测量法(工具:可用刻度尺)教师直接在图形上演示。方法二:叠合法(工具:可用圆规)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顺利引出度量法和叠合法,注意叠合法要注意的问题。练习1:判断线段AB和CD的大小.加强学生对两种测量方法的应用。问题3:如图,线段AB和AC的大小关系是怎样的?线段AC与线段AB的差是哪条线段?你还能从图中观察出其他线段间的和、差关系吗?问题4:如图,已知线段a和线段b,怎样通过作图得到a与b的和、a与b的差呢问题5:如图,已知线段a,求作线段AC=2a.点B把线段AC分成相等的两条线段AB与BC,点B叫做线段AC的中点,可知AB等于BC等于二分之一AB引出三等分点,四等分点三,练习巩固,深化新知练习2:估计下列图形中AB、AC的大小关系,再用刻度尺或圆规检验你的估计.练习3:如图,已知线段a、b,画一条线段使它等于2a-b.四,猜想验证,拓展新知问题6:如图,从A地到B地有四条道路,除它们之外能否再修一条从A地到B地的最短道路?如果能,请联系你以前所学的知识,在图上画出最短路线.发现结论: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简述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顺利的引出定义: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之间的距离。思考:如果从你家到学校走了1公里,能否认为学校与你家的距离为1公里?为什么?用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例子,体会线段的性质“两点之间线段短”,同时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会生活中有数学,数学应用于生活。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问题7: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线段比较大小线段的和、差、分点(中点、三等分点等)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两点的距离定义作业:教科书习题4.2第5~8题.基础训练第2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