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质量检测(一)(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20·山东聊城调研)商朝人祭祖对象广泛,从高祖到先公、先王、先妣,从直系到旁系再到异族功臣,虽然有亲疏之别,祭祀用品也有多寡之分,但他们都受到商朝人的祭祀。材料所述现象()A.彰显了中华民族的美德B.表明宗法制已经形成C.说明祭祖与专制王权密切D.反映了社会等级森严解析:选A。材料“从直系到旁系再到异族功臣,虽然有亲疏之别,祭祀用品也有多寡之分,但他们都受到商朝人的祭祀”说明商朝祭祀对象的广泛性,彰显了中华民族的美德,故A项正确。2.(2020·福建厦门二模)西周时,周王授予诸侯管治封域内土著邦族的权力,包括组织城防、分派劳役、划定田亩、贡献土产等具体内容;各邦族多依旧保有其宗族组织,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践行周礼。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当时()A.儒家礼乐文明推动文化认同B.中央政府实现对地方的直接管理C.分封制的推行促进族群融合D.土著邦族作为新兴政治力量崛起解析:选C。通过题干中“各邦族多依旧保有其宗族组织”可知,分封制有利于地方的稳定,通过题干中“在一定程度上践行周礼”可知,该做法有利于社会生活的规范和统一,故选C项;儒家文化产生于春秋时期,排除A项;周王对地方的管理是通过分封诸侯的方式来实现的,不是直接管理,排除B项;通过题干可知,土著各邦族要服从诸侯的管制,不能说其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崛起,排除D项。3.《左传》记载有“周之宗盟,异姓为后”;“凡诸侯之丧,异姓临于外,同姓于宗庙,同宗于祖庙,同族于祢庙”。此外,天子和诸侯还经常举行“合族之食”的典礼。材料反映了()A.民间的宗法关系比较浓厚B.利用宗族关系来维护政治认同C.同姓与异姓诸侯权利相同D.分封制是维系西周统治的基础解析:选B。根据材料“同姓于宗庙,同宗于祖庙,同族于祢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统治者利用宗族的关系来维护其统治,故选B项;材料反映天子、诸侯重视宗族关系,没有体现“民间”的宗法关系比较浓厚,排除A项;根据“凡诸侯之丧,异姓临于外,同姓于宗庙,同宗于祖庙,同族于祢庙”可知,同姓与异姓诸侯的权利不相同,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分封制对维系西周统治的作用,排除D项。4.秦汉以后,皇帝以“天子”自居,天下百姓是他的“子民”,皇帝被称为“君父”。而中国古代的地方官也被称作“父母官”。这反映了()A.皇帝神化君权以强化统治B.宗族关系成为皇帝执政基础C.“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D.仁政爱民成为官员从政准则解析:选C。“天下百姓是他的‘子民’,皇帝被称为‘君父’。而中国古代的地方官也被称作‘父母官’”本质上是一种“家天下”的体现,故C项正确。5.(2020·山东潍坊二模)秦国不断完善有关官吏的选拔、俸禄、考绩、奖惩等规定,以官吏是否明习法律作为区别“良吏”“恶吏”的标准,注意把统治阶级中的优秀人物吸收进各级官僚机构。这表明,当时秦国()A.阻断了贵族的入仕之路B.践行了墨家兼爱尚贤的主张C.任法而治提升统治效能D.建立了完善的官吏选拔制度解析:选C。根据材料“以官吏是否明习法律作为区别‘良吏’‘恶吏’的标准,注意把统治阶级中的优秀人物吸收进各级官僚机构”可知,这有利于选拔优秀官吏,提升统治效能,故选C项;从材料看不出当时秦国阻断了贵族的入仕之路,排除A项;材料“以官吏是否明习法律作为区别‘良吏’‘恶吏’的标准,注意把统治阶级中的优秀人物吸收进各级官僚机构”体现的是法家思想,排除B项;隋唐时期科举制实行建立了完善的官吏选拔制度,排除D项。6.下表是西汉时期州刺史权力内容的变化表。据此可知西汉()皇帝州刺史权力内容汉武帝“限制地方大族兼并土地,督查郡国,巡视吏治”汉昭帝、宣帝增加“镇压诸侯的谋反、民众反抗”汉平帝增加“安置流民、处理少数民族事务、参与某些中央决策”A.王国问题死灰复燃B.刺史逐步丧失监察职能C.社会问题不断暴露D.州已成为地方行政区划解析:选C。刺史权力内容不断增加,表明当时的社会问题较多,社会问题不断暴露,故C项正确;王国问题汉武帝时期已得到解决,故A项错误;从表格可知刺史的职能是在增加,没有丧失监察职能,故B项错误;汉代州已成为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