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概括文章要点。2、理清文章整体思路。3、了解相关科学知识,开拓思路。4、培养科学精神,激发求知欲望。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难点:课文中比喻、拟人、对比、引用等修辞方法的作用以及运用。教学重点:说明方法(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列数字……),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人们常说:“云往东,车马通;云往南,水涨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晒麦。”(边讲边放音乐—下雨、打雷时的声音)人们为什么这么说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个有趣的问题一起来走进云的世界……二、学习课文1、扫清字词障碍(找人读课文,标段)鱼鳞(lìn)峰峦(lùan)一霎(shà)间弥(mí)漫匀(yún)称绫(líng)纱顷(qǐng)崩(bēng)塌(tā)朝(zhāo)霞2、整体感知按逻辑顺序把课文分成三大部分第一部分(1段):云是天气的“招牌”。第二部分(2~6段):介绍云的形态、光彩与天气的关系,从而导出如何看云识天气。--(2~5段)云态与天气的关系(6段)云的光彩与天气的关系第三部分(7段)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局限性。3、一起说一说(放视频\Flash,一边看视频一边请同学说说这些分别都是什么云。)4、演读自己扮演一种云,以第一人称的角度作自我介绍。示例(徐梦桥):“Hai!大家好~我叫卷云,我常丝丝缕缕地漂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纱布。别看我身子单薄,可我最轻盈,站的也最高,阳光可以透过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欢迎,因为我会给大家带来晴朗的天气。”对照课文,请大家按照各种云的特点自说自演。5、说明方法为了将事物说得更加清楚、明白,作者用了不少的说明方法。(画龙点睛)(1)打比方“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有相似点,“招牌”是商店的标志,而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卷云丝丝缕缕地漂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卷云最轻盈,站得最高。一个“站”字,就把卷云人格化了。副词“最”的准确运用,突出了卷云的轻和高;用贴切的比喻描写出了洁白和轻盈。(2)分类别根据云的不同特点,将云分成不同种类,条理清晰。(3)作比较按照不同的光彩,作者把云分成四种--晕、华、虹、霞,把它们的差别进行了比较说明。小结:“综上所述”,这节课我们主要讲了整体感知、说明方法,使大家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作业:序列作业第二课时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看云识天气》不仅是一篇科普文章也是一篇规范的说明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而今天,我们就主要来研究文章的描写。二、修辞手法的运用(1)请大家大声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共有几种修辞方法,分别是什么,请说出他们的作用。(2)请大家再从其他自然段里找出别的修辞手法。(3)请问这些修辞手法和文章内容有什么联系吗?突出云与天气的关系。三、说明文语言准确性与生动性准确性:(1)“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低而厚的云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中能不能不用“往往”、“常常”使语言更加准确,“往往”和“常常”是相对于薄云和厚云出现的几率限制,可能性大,但又不排除例外。(2)“天气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毕竟有一定的限度。”为什么一定要用“一定”呢?表示“一定”还有特殊性,“毕竟”这个词也体现出了天气变化复杂,所以人无法判断得极其准确。生动性:(1)文中引用了大量谚语,有何益处?这些谚语简洁、生动,既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又加强了文章说服力。(2)在第一部分(1段),作者运用了一系列恰当的比喻,鲜明而具体,形象而生动地说明了云的万千姿态。四、有关天气的谚语请大家说出除了课文之外你知道有关天气的谚语,尽可能地给大家讲解一下。天上钩钩云(钩卷云),地下雨淋淋江猪(雨层云下的碎雨云)过河,大雨滂沱有雨天边亮,无雨顶上光。云自东北起,必定有风雨。云从东南来,下雨不过响。晚看西北黑,半夜看风雨。早上红云照,不是大风便是雹……五、总结看云识天气总:云是天气的“招牌”。云的形态与天气的关系卷云卷积云晴朗分积云高积云卷积云阴雨高层云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