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余姚中学10-11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试题【会员独享】\一、选择题(前20题每题1分,后15题每题2分,共50分)1、2009年10月,中国散货轮“德新海”号在印度洋塞舌尔群岛遭遇索马里海盗袭击,有人研究发现这一地区在15世纪末也曾出现过一个著名的“海盗”,他是A、迪亚士B、达·伽马C、哥伦布D、麦哲伦2、下列现象在新航路开辟后出现的是①马可·波罗来到中国②中国开始种植玉米、烟草③人们第一次把美洲画在地图上④郑和出行西洋⑤葡萄牙在印度建立殖民据点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②③⑤3、英国工业革命中普遍出现了一种“由需要导致发明的模式”,这一模式最早体现在A、毛纺织业的发展中B、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中C、棉纺织业的发展中D、蒸汽机的发明中4、150多年历史的世博会,已经成为新理念、新知识、新文化、新技术、新产品首发“亮相”的集中地,1889年巴黎世博会首发“亮相”的工业新产品是A、珍妮机B、蒸汽机车C、三轮汽车D、早期的飞机5、《全球通史》中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多数情况下,要完成大批订货,就需要有备用货款以购买原材料和支付工资。……这时,银行通过由大批储户和投资者的资产汇集而成的资本,满足了这些金融需求。”这表明①生产和资本集中的规模正在扩大②银行贷款是当时工厂扩大生产的惟一途径③金融资本在当时的经济生活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④垄断适应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6、对右图b处对应历史时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①这一时期煤炭作为新能源广泛利用②石油的利用促进了内燃机和化学工业的发展③电话、电报等新的通讯手段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④垄断组织开始大量出现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7、右图是伯恩斯的《罗斯福:狮子与狐狸》,在这本书中他这样描述:“渐渐地,国家的信用机构变得奄奄一息了。危机四处弥漫,但那是一种怪异的、令人麻木的危机……它比一支入侵的军队还要可怕;它无处不在,却又无影无踪,因为它位于人们的心中。它,就是恐惧。”这段材料主要描述了哪个历史事件A、1929—1933年美国的经济危机B、20世纪70年代美国出现的“滞胀”C、第二次世界大战D、“9·11”事件8、罗斯福新政期间组建民间资源保护队。它的建立①为众多失业青年提供了就业机会②是“以工代赈”的重要举措③导致大批森林遭受砍伐,破坏了生态资源④既保护了森林资源,又促进了基础设施建设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9、在历史学习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历史现象”与“历史结论”的区别问题。“历史结论”是在对历史现象的理性认识和基本判断基础上形成的结论。下列属于历史结论的是A、在1932年的总统选举中,胡佛在四面楚歌中下台B、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对资本主义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C、克林顿上台后实施了“宏观凋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D、为实现工业化,苏联人民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国家建设当中10、下图是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美国股市走势图。对此图理解不正确的是A、1927—1928年,股市上涨过快加剧金融市场风险B、1929年,纽约股市崩溃直接导致股市下跌C、1930-1932年,股市持续下跌主要是因胡佛坚持自由放任政策D、1932年,股市上涨主要是因罗斯福开始推行新政11、罗斯福曾说:“当这个私人利润和自由企业制度临到毁灭的边沿时,是这个制度挽救了它。”这说明罗斯福新政对美国最重要的政治意义是A、缓解了美国的经济危机B、扩大了就业从而维护了社会稳定C、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D、保存了美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12、安德烈·普拉东诺夫的长篇小说《切温古尔》中有这样一段话:“令人费解的是,(红军来了)分了土地,却又把每一粒粮食都收走了。你倒是自己去尝尝这样的土地的滋味吧。”这段话主要表明了A、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B、新经济政策实施遭到农民的反对C、农民对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强烈不满D、农民对林模式下农民的困苦生活13、当苏俄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有人吼道:“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列宁做出了很好的回答:“退一步,进两步。退是为了进,为了进必须退,不退就不能进。”这里“退一步”、“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