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沪科版七年级数学《10·1相交线》第一课时教材分析相交线是几何学习的基础,而且还大量的出现在现实世界中。教学时刻紧密联系生活,使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观察,了解概念的本质,尽可能让学生经历一个亲身感悟的过程。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理解并掌握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推断交际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视图能力、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对图形观察、发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对顶角的性质。2.教学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性质的掌握。四、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对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观察:下面是一把剪刀,你能联想到什么几何图形?1BB23BB4OBBBACBBDBB两条直线相交,如图。上图中两条相交直线形成的四个角中,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六对角,即:∠1和∠2、∠1和∠3、∠1和∠4、∠2和∠3、∠2和∠4、∠3和∠4。量一量各个角的度数,你能将上面的六对角分类吗?可分为两类:∠1和∠2、∠1和∠4、∠2和∠3、∠3和∠4为一类,它们的和是1800;∠1和∠3、∠2和∠4为二类,它们相等。第一类角有什么共同的特征?一条边公共,另一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角,互为邻补角。讨论:邻补角与补角有什么关系?邻补角是补角的一种特殊情况,数量上互补,位置上有一条公共边,而互补的角与位置无关。第二类角有什么共同的特征?有公共的顶点,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角,互为对顶角。思考:下列图形中,∠1和∠2是对顶角的是〔〕BB121212121BB23BB4OBBBACBBDBBABCD注意:对顶角形成的前提条件是两条直线相交,而邻补角不一定是两条直线相交形成的;每个角的对顶角只有一个,而每个角的邻补角有两个。二、合作探究对顶角的性质在用剪刀剪布片的过程中,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小,剪刀刃之间的角也相应变小,直到剪开布片。在这过程中,两个把手之间的角与剪刀刃之间的角有什么关系?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研究下面的问题。如图,直线AB和直线CD相交于点O,∠1和∠3有什么关系?为什么?∠1和∠3相等。∵∠1+∠2=1800,∠2+∠3=1800、∴∠1=∠3(同角的补角相等)同理∠2和∠4相等。这就是说:对顶角相等。你能利用这个性质回答上面的问题吗?3BB2BB1OBBBACBBDBB因为剪刀的构造可以看成两条相交的直线,所以两个把手之间的角与剪刀刃之间的角互为对顶角,由于对顶角相等,因此,两个把手之间的角与剪刀刃之间的角始终相等。三、升华提升,巩固新知如图,两条直线相交,∠1=350,求∠2和∠3的度数。分析:∠1和∠2有什么关系?∠1和∠3有什么关系?解:∵∠1+∠3=1800,∴∠3=1800—∠1=1800—350=1450.∠2=∠1=400.四、课堂练习练习1、2五、课堂小结1、什么是邻补角?邻补角与补角有什么区别?2、什么是对顶角?对顶角有什么性质?六、作业:课后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