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家庭教育的误导徐凤冲小学杨林松教育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既有学校教育,也有社会教育,还有家庭教育。当前,学校教育面对诸多令人无奈的地方,社会教育更有不少迷惑之处,而家庭教育的许多方面,更可谓误入歧途,下面就当今社会所面临的家庭教育的失当做法,特别是农村家庭教育的四大现,严重地影响孩子们的健康成长,给学校教育带来严重的负面作用,进行简要的分析,谈谈个人的看法,供同仁们参考探讨。一、望子“成龙成凤”心切少数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加之电视上报道早期开发儿童的智力能使孩子的智力发达更好,因而过早地让孩子踏上学习征途。从两岁就开始让孩子学拼音,学汉字,背唐诗,学英语。三岁就送进学前班,接收学前教育。如去秋,我校召开学前儿童家长会,在会上就有少数家长提出,要求学校每天要布置家庭作业,要进行考试。如果学校没有这样做,就说学校管理不严,教学质量差。其实,三、四岁的孩子正需要玩耍,游戏,他们在玩耍中认识世界,增长知识。这种让幼儿过早地开始紧张学习的做法,对孩子以后智力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还有些家长,为了小孩以后的前途着想,应对考试,对上小学的孩子,成倍地增加作业量。让孩子整天没有玩耍的余地,有时做作业做到深夜,苦不堪言,这种超前加量的做法,超越了幼儿的接收能力,违背学习规律,难道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其后果与家长的愿望是大相径庭的。二、宠子“娇惯溺爱”成风由于计划生育国策深入人心,占绝大多数家庭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少数家庭也只有两个孩子。于是孩子就成了父母的掌上明珠,家庭中的“小皇帝”,加之改革开发以后,经济发展迅猛,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度地提高。适度的物质供应是青少年儿童学习、生活的必备条件,根据家庭的经济条件,适当提高孩子的生活水平,是无可非议的。但是有一些长期在外打工的父母,认为自己对孩子的照顾少,心理有一种愧疚,就用金钱来补偿。他们没有想到过度的物质消费会使部分学生养成奢侈浪费的习惯,丧失战胜困难的意志,失去顽强拼搏的勇气。据我了解到的农村中小学,小学生每周除了生活、学习上的开支外,仅零花钱人均在10元以上,中学生人均在15元以上,多的达几十元,还有极少数的孩子一个月之中就花费500多元以上,由于手中的钱充足,使许多学生热衷于游戏厅,或沉迷于其它各种吃喝玩乐之中。就我当地的一所学校,30人的一个班级中就有5位同学有手机。课堂上,有时“嘀嘀嘀……”,这不仅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而且助长了攀比之风,超前消费之风。这样一来,孩子的学习兴趣还能剩下多少?学习成绩又怎能不名落孙山?此种现象,不仅仅是学生自身的因素,而是少数家长盲目满足孩子的奢侈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家长的宠子娇惯溺爱,是孩子健康心理的强烈腐蚀剂,是产生毒瘤的根源。三、纵子“唯我独尊”霸气由于百分之八十的孩子是留守儿童,大多数隔代抚养,加之受个人的文化素养的制约,在管教孩子方面太宽,形成一种放纵。在家里俨然是一个“小皇帝”,唯我独尊,爷爷、奶奶必须言听计从,否则,“龙颜”大怒,家里就不得安宁。在学校孩子与同学发生纠纷,家长不是让他多做自我批评,而是鼓励他以武力解决,打赢了喜笑颜开,打输了就到学校找领导,找老师,要学校承担一起重任。在家中做错了事,也不批评教育,也不循循善诱,耐心开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而是放任自流。导致少数孩子,有的结成小团伙,危害一方;有的早恋,少男少女深夜外出不归,造成不良的后果。这种过分的宽容,就是一种放纵,孩子的心理疾病得不到及时治疗,他的健康人格又怎样形成?这样的孩子将来长大后到社会上,给社会带来的是一种什么样的“贡献”?四、教子“贪图小利”为荣有的家长,或由于目光短浅,或由于经济不富裕,贪图小便宜,逢人做事多占一点好处认为是自己的能耐,感到骄傲,对待孩子也是言传身教,如孩子捡到一个钱包,里面有几百元的大钞,家长不是启发他寻找失主,而是夸他有运气。孩子在学校抢别人孩子的东西吃,不但不批评教育,反而夸自己的孩子吃不了别人的亏。有的家长带一些社会上的游散人员到家里整天摸牌赌博,还给孩子提小费。如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