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桥】2016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精练2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西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答案】A【解析】郡太守是地方行政官员,材料中汉宣帝强调地方郡太守与皇帝共治天下,也就是强调了地方吏治对国家稳定的重要性,A项正确;材料信息只反映了地方吏治的重要性,并没有说明中央与地方的集权与分权情况,B项错误;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以后地方行政制度多有变化,C项错误;D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2.西汉御史指出国家盐铁官营的目的是“大夫各运筹策,建国用,笼天下盐铁诸利,以排富商大贾……损有余,补不足。以齐黎民,是以兵革东西征代,赋敛不征而用足”。据此分析,下列关于盐铁官营的表述,正确的是()A.政府可获取经济与政治的双重利益B.基本解除了百姓赋税负担C.以垄断经营排斥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目的就是要解决军费问题【答案】A【解析】从材料提供的信息看,盐铁官营一是建国用,即对巩固统治有用;二是收天下之利,保证战争的需要。故选A项。3.东汉崔寔《政论》中说:“农桑勤而利薄,工商逸而人厚,故农夫辍来而雕镂,工女投杼而刺文,躬耕者少,末作者众。”据此可知()A.工商业的发展使农业发展缓慢B.农业的主导地位正在丧失C.作者反对重农抑商政策D.当时社会出现追商逐利的民风【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由于“农桑勤而利薄,工商逸而人厚”导致民众弃农而从工商,但这不能反映农业的发展缓慢,反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农业发展的表现,排除A项;古代中国农业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排除B项;材料中认为工商为末,故排除C项,选择D项。4.董仲舒再三提醒君主在利益之上还有正义,在力量之上还有良心,在权力之上还有“天”在临鉴。宣传君主政令失误、不遵道德、不行仁义,“天”就会以灾难示警,其实就是在权力已经无限的君主之上再安放一个权力更加无限的“天”。这带来的直接政治效果是()A.巩固封建君主专制制度B.推动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C.制约了君主的专制权力D.形成“天人感应”的政治观【答案】C【解析】材料中描述了在权力之上还有天,在权力已经无限的君主之上再安放一个权力更加无限的“天”。这句话是指“天”对君主权力的制约,也就是使君主有所畏惧,故选C项。A项应是巩固君主专制制度,B项应该是汉武帝的尊儒措施产生的直接效果,D项应是哲学观,排除。5.西汉宣帝曾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用德教,用周政乎?”这表明汉代统治者的主张是()A.以道家无为而治为指导思想B.以兼爱非攻尚贤为治国理念C.权势法制与伦理劝导相结合D.推崇理学扶为官方统治哲学【答案】C【解析】从材料反映的观点看,汉初统治者反对纯用德教,主张“以霸王道杂之”。汉宣帝时比较重用刑法,他的儿子,后来的汉元帝,就上言建议宣帝多用道德教化。宣帝听后说,我们汉家有自家的制度,历来就是“王”“霸”兼用,礼法并重,怎么可以只用德教呢?(《汉书·元帝纪》:“皇帝,……柔仁好儒,见先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绳下。……尝侍燕,从容曰:‘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作色曰: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故选C项。6.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复有杂调。”以下理解与材料相符的是()A.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B.国家将土地按人头平均分配C.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D.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租税徭役【答案】D【解析】从孝文帝改革中规定的土地分配方案、承担的义务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革中农民耕种国家土地,同时需要承担租税的义务,故选D项。7.唐代科举考试,到中唐时候有个习惯,要考判案的能力。白居易曾出模拟题考自己。题目大意是:某州府举荐入京应试者,其中有人是“市井之子孙”,吏部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