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探究】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题库专题三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专题整合教师用书独具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5·烟台联考)1949—1952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在政治领域发生的重大变动和变革不包括()A.全国领土已基本解放B.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C.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初步建立了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制度解析:注意题干中的时间“1949—1952年”。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C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随着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除台湾和少数沿海岛屿外,全国领土基本解放,A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初步建立了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制度,通过的《共同纲领》确定我国的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B、D两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答案:C2.1953年,一位美国记者记述:在(中国)东北的工业区,少数民族的人民在各种工业部门里工作,他们担任着经理、管理员以及技术人员或者一般的职务。在大规模的训练班里,少数民族工人被培养成熟练的技工,劳动模范之中有许多人是来自少数民族。这表明()A.民族平等政策得到较好贯彻B.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取得成效C.东北老工业基地得到复兴D.少数民族地区向工业化迈进解析:注意题干中的时间是1953年,材料中提到了对待少数民族的政策,故A项最符合题意。B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形成于1954年,与题干时间不符,C、D两项与材料内容不符。答案:A3.(2015·大连测试)刘少奇在宪法草案的报告中指出:“我们采取这种制度,是同我们国家根本性质联系的。中国人民就是要采用这样的政治制度来保证国家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文中的“这样的政治制度”是指()A.社会主义制度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基层民主选举制度解析:本题考查了国体和政体的关系,抓住题目关键信息“这种制度是同国家根本性质联系的”,国家根本性质即国体,这种制度即政体,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故B项正确,A、C、D三项错误。答案:B4.1982年,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召开后,全国各大报纸的报道中都有这样一段:“根据总监票人报告,有效票3040张,其中同意票3037张,反对票没有,弃权票3张。现在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已由本次会议通过。”据此可知()①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②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诞生③中国民主政治得到进一步发展④该会议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A.②④B.①③C.①②D.③④解析:材料反映了全国人大投票的情景,说明①③正确;1954年宪法是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②错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于1956年,1982年宪法的颁布不能说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端,④错误。因此,B项正确。答案:B5.(2015·西安调研)下面的资料中该作品问世时,正值中国的()A.“文化大革命”后期民众逐步觉醒B.拨乱反正成为时代呼声C.徘徊前进寻找新的方向D.对外开放正向内地深入解析: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1976—1978年是中国在徘徊中前进的时期,都不符合该作品问世时间,A、C两项错误;1979年对外开放刚刚从沿海地区起步,D项错误;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成为人们普遍的愿望,拨乱反正成为时代呼声,即得“天时、地利、人心”,故B项正确。答案:B6.右图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邮政总局发行的一套有关两岸关系的纪念封。其寓意是()A.和平统一反“台独”B.海峡两岸盼通邮C.“九二共识”促统一D.“一国两制”指方向解析:图片中没有“台独”的信息,A项错误;图中绘着一只衔着信件的信鸽穿过一片海域,联系题干“20世纪80年代”,正是当时提出的“三通”主张,故B项正确;“九二共识”出现于1992年,与题干的20世纪80年代不相符,C项错误;图中未能体现“一国两制”的信息,D项错误。答案:B7.与“九龙”“归宁”问题的解决相关的政策是()1979年,雷抒雁创作了他的代表作《小草在歌唱》,得天时、地利、人心,因而广泛流传,成为新时期诗歌史开篇之际无法绕过的标志性建筑。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