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过关检测(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有学者认为,“China”来源于“Cina”(支那),“支那”一词语音,出自荆楚,其人文含义凸显了水田稻作农业。该观点强调“China”得名于()A.经济生活形态B.秦帝国的建立C.制瓷业的发展D.经济重心南移2.有史书记载:“水以轮济,假一毂汲引之利,为万顷生成之惠……神机日夜运,甘泽高下普。”此农具的发明()A.体现了农业基本模式B.推动了水田农业的发展C.改变了农村产业结构D.形成了完备的灌溉体系3.(2016·郑州调研)根据张履祥《补农书》中所载资料,明朝末期江南地区农村家庭的投资结构如图所示,这反映出此时江南的农业()A.经营更趋市场化B.减少犁耕依赖C.生产日趋专业化D.注重精耕细作4.某校学生在撰写研究性学习报告时,用到了如下关键词:瓷器烧制技术、雍正时期、浓淡协调。该报告最有可能涉及的是()A.青瓷B.唐三彩C.粉彩瓷器D.釉下彩绘5.钧窑是中国古代著名瓷窑之一,钧瓷被誉为“五大名瓷”之首,享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盛誉。其窑址在今()A.河北省境内B.河南省境内C.江西省境内D.陕西省境内6.西汉时期,盐业官营的形式,是产盐区设置的盐官准备煮盐用的“牢盆”,募人煮盐,产品由政府统一收购发放。铁业官营的形式,是由产铁区设置的铁官采冶铸造,发卖铁器。盐铁官营()A.强化了中央政府的经济基础B.增加了百姓的赋税负担C.推动了煮盐冶铁技术的发展D.稳定盐铁价格保障民生7.下表反映了唐代官员的设置情况,其职责是直接主持官市的日常管理工作,包括市场交易、物价、度量衡器的管理,官府所需物资的购进和所余物资、没收物资的卖出等。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唐代()官吏令丞录事府史监事典事价人掌固人数1~32~61~23~93~161~61~41~101~3官品六、七品八品无无无九品无无无A.官市的政治属性B.城市建设的成就C.商品经济的繁荣D.市场管理的规范8.(2016·惠州期末)据史料记载,从商朝开始,平民一日吃两餐,分别在早上7~9时和下午15~19时。然而到了宋朝,开封市民入夜后会再吃一餐,由此形成一日三餐的习俗。推动这种变化的直接因素是()A.农业的发展,粮食产量的增加B.饮食业发展,满足市民的欲望C.坊市制突破,城市经济的繁荣D.对外交流频繁,受西方的影响9.《古代经济史》中有这样的描述:“(明中期)扬州是中国食盐的集散中心,大批的商人来到这里,并靠着食盐贸易发家,他们同时带来的还有各自家乡的厨师、食材、口味。”这反映出明中期扬州地区()A.成为饮食文化中心B.重农抑商政策松动C.商品经济较为发达D.私商成为商人主体10.(2016·太原模拟)史载,明中期江南某地区“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清朝初年,衙门则对工匠“倡众歇作,另投别户”之行为严加禁止。这一变化反映出当地()A.资本主义萌芽已高度发展B.工匠群体的斗争意识增强C.政府实行积极的抑商政策D.私营手工业发展规模扩大11.有学者论:“政治权力型经济在中国历史上表现得最为突出,最为典型。”这种经济形式在古代中国的表现有()①盐铁官营制度②早市夜市出现③商人群体形成④重农抑商政策A.①④B.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12.学者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以保守的对策来对付进取的政策,这种中西之间的态势就是鸦片战争后一系列变化的基础和原因。……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所处的被动局面,不是开始于鸦片战争,而是从郑和航海(1405~1433年)以来已见端倪了。”对该观点认识正确的是()A.郑和航海时期的中国已经落后于西方B.西方进取从根本上加速了明清社会的转型C.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对外交流完全停滞D.政策差异导致了中西历史发展方向的迥异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既不是中国人兴建的,也不是中国人推行的,而是境外对中国的丝绸有需要,才形成了丝绸之路。所以查中国的古籍,是找不到“丝绸之路”这个词的。1860年前后,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到中亚考察,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