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下期期末联考高一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等考试信息填写在答题卡上。2.第I卷的答案,请用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相应的标号内;第II卷的答案,须用黑色水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3.考试结束,只上交答题卡。第I卷选择题本卷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总计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废井田,开阡陌”,是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件,其意义不仅在于土地所有权的变化,更在于经营方式的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小农经济的形成B.铁犁牛耕技术的使用C.自然经济的瓦解D.土地私有制的形成2.传统农业时代,水利灌溉设施直接影响着当地农业的发展。以下各项不能反映农业灌溉发展水平的是()A.水排B.筒车C.翻车D.坎儿井3.“手艺”、“非遗传承人”、“祖传秘方”这些词汇成为近几年流行的网络热词。抛开文化传承的话题不讲,中国古代盛产这种技艺传习方式的原因是()A.为避免技术竞争而采取的保护措施B.手工业发展促使专利保护意识增强C.商品流通领域形成了市场垄断现象D.政府引导社会力量重视工商业发展4.两宋时期运河走向基本如隋朝,流经当时的三京(东京—开封、西京—洛阳、南京—商丘)。三京地区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元朝以来,运河南北取直线而走,三京逐渐衰落。这说明()A.自然环境的变迁影响经济发展B.大运河在封建国家的地位非常重要C.政治因素影响区域经济发展D.大运河促进了沿岸地区经济文化交流5.宋初,内地人民用铜钱向边民购买马匹,但边民将铜钱铸造成兵器侵扰内地。为此,政府禁止以铜钱买马,改用以布帛、茶叶等换马的物物交换方式,这一变化()A.说明边境贸易影响政局稳定B.体现了宋代商品贸易有所退化C.使得宋代商品市场得到拓展D.体现宋代政府守内虚外的政策6.虽然古装影视剧中,小额交易动辄都使用银锭、银票、金元宝,但铜钱才是中国古代社会长期以来使用的主要货币。明朝中后期以来,随着白银的大量使用,这一局面一定程度上被打破。推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海外贸易的发展B.区域经济的繁荣C.统一市场的形成D.冶金技术的提高7.下图是英国对华输出总值走势图,此图说明了()A.五口通商促进英国对华贸易发展迅速B.工业革命后英国加大对中国的资本输出C.自然经济的强势存在使英国对华贸易徘徊不前D.英国对华输出的商品不适应中国市场消费需求8.对表中信息解读准确的是()近代中国外债情况时期总额借款占比清政府18亿银元赔款61%;实业28.7%北洋政府15.56亿银元军政64.4%;实业、教育35.5%国民政府28亿银元军政86.77%;实业、教育8.26%A.非生产性开支成为外债主体B.列强加大对华的商品输出C.民族资本主义迎来发展机遇D.近代经济对外资依赖加强9.19世纪中期以后,英、法、美等国在与中国进行贸易时,将本国度量衡与中国度量衡按比例折算。1928年,南京政府拟定《度量衡法》,规定海关与内地一律采用国际通用标淮。这一变化折射出中国()A.一直采用国际统一度量衡B.贸易走向规范化和国际化C.迈出经济近代化的第一步D.在世界市场处于附属地位10.至1922年,在全国的一百五十万枚纱锭中,集中在上海的竟上升至41.8%,此外,天津、武汉、无锡、南通、青岛五个城市又集中了37.9%,剩下只有20.3%的纱锭分布在全国广袤的其它地方。这主要说明我国的民族工业()A.部门发展不平衡B.轻工业发展迅速C.地区分布不平衡D.重工业发展迅速11.下表是近代中国部分年份进出口商品贸易比重表(占总值%)。据此分析,下列表述正确的是()年份进口商品出口商品钢铁和机械棉纱及棉制品棉花矿砂及金属1925年6.520.73.82.91928年7.215.83.42.11931年9.37.92.91.6A.中国轻重工业发展趋于平衡B.南京国民政府优先发展重工业C.当时国内工业建设有所发展D.民族工业在“一战”后迅速萧条12.从1937年8月至1940年底,在上海工厂联合迁移委员会和工矿调整处的努力下,国民政府组织东部工业大规模内迁,内迁的厂矿共448家,其中迁入四川254家,迁入湖南的121家,迁入广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