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讲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时间/20分钟一、选择题1.[2018·湖南长沙模拟]1956年春,苏共中央决定对《农业劳动组合章程》的部分条款进行修改和补充,在集体农庄改行按月预付一部分现金报酬,并按不同标准付给超额完成计划附加报酬的制度。这一措施旨在()A.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B.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C.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2.1958年,赫鲁晓夫对机器拖拉机站进行改组,把拖拉机卖给集体农庄,这是符合当时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正确措施,可是赫鲁晓夫把这一改革解释为“有助于把集体农庄所有制转变为全民所有制”,并且指出这一措施不是“所有制的倒退”。这说明赫鲁晓夫改革()A.破除了经济发展的桎梏B.未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C.平衡了农、轻、重发展比例D.强化了国家对农业的管理3.1975年,苏联的电力、原油、钢等产量,均大幅度超过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由1950年相当于美国的33%上升到1975年的53%,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这主要是因为()A.美国经济陷于“滞胀”危机B.苏联革除了斯大林模式弊端C.美国已转型到知识经济时代D.苏联改革重点在重工业方面4.[2018·山东临沂质检]苏联某学者在1975年的一份调查报告中说:“被调查的1064名大企业经理中,有80%认为,各级机关仍然像以前一样,侵犯企业权利;90%认为,企业权力太小……如面临一整排军官们指挥的士兵,当其中一个军官下达‘前进’的命令时,另一个军官却高喊‘卧倒’……”材料所述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否定价值规律的作用B.斯大林强调加快工业化建设速度C.赫鲁晓夫推行冒进的改革措施D.勃列日涅夫改革未能突破斯大林模式5.某历史学家评述道:“这样,到(20世纪)80年代初,苏联的极权体制事实上在社会上失去了支持,不再有合法性。它的崩溃只是时间问题。”据此可得出()A.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实现理论上的突破B.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架C.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具有历史必然性D.斯大林模式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因素6.苏联电影往往带有强烈的政治和时代烙印,如某一时期涌现出的《斯大林综合征》《1953年寒冷的夏天》《国际女郎》《摇滚乐式的悲剧》等电影。这些电影主要折射了()A.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模式B.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C.勃列日涅夫的军备竞赛D.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二、非选择题7.研究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对我国的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作为苏联领导人之一的布哈林主张“必须发展各类工业”,优先发展轻工业,用轻工业赚回来的资金建设重工业。对于实现工业化的资金来源,他主张从本国节约。斯大林认为,如果将用来购买汽车和机器的资金用来购买布匹,苏联就会在用新技术武装起来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状况。在工业化建设上,斯大林明确表示决不能放慢速度,必须竭力加快速度。斯大林用强制的办法,使农民的一半收入交给国家,“一五”计划时期,从农业中吸收的资金占发展工业所需资金的三分之一以上。——据陈仲丹《墙头政治:现代外国宣传海报解读》整理材料二改革必须是全面的、深刻的,绝不能像勃列日涅夫时期进行的改革那样浅尝辄止、半途而废,也不能像戈尔巴乔夫那样左右摇摆、朝三暮四。改革要有目标、有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摘编自《苏联兴亡史论》(1)材料一中布哈林和斯大林在工业化建设问题上有什么不同主张?(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有哪些。(3)综合上述材料,苏联改革的成败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借鉴意义?课时作业(三十五)1.B[解析]1956年赫鲁晓夫时期的这一农业改革措施,对农民生产积极性有一定的经济刺激作用,故选B。材料涉及的是国家对集体农庄的货款交付问题,A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未突破斯大林模式,C项错误;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是在斯大林时期的20世纪20年代末期,D项错误。2.B[解析]赫鲁晓夫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故选B,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平衡农、轻、重发展比例,C项错误;材料不是强化国家对农业管理,D项错误。3.D[解析]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是重工业,尤其是国防工业,在这一时期苏联缩小了同美国的差距,故选D。美国开始陷入“滞胀”危机不是苏联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A项错误;勃列日涅夫时期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