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第二节洋务运动人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教学内容:第二节洋务运动●教学目标●教学重点1.洋务运动兴起和发展的概况。2.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3.洋务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教学难点如何全面、正确地评价洋务运动。引言分析:引言叙述了本章内容的国际大背景和国内形势,主要有四个方面:1.西方列强进一步侵略中国,与清政府反动势力相互勾结,共同镇压中国革命;2.中国封建经济在外国经济侵略下进一步解体,中国资本主义产生并逐渐发展起来;3.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中国边疆出现新危机,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4.在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面前,兴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义和团运动。《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最终形成。第一节清朝政局的变动(选读课)一.总理衙门的设立1.设立的背景:鸦片战争前后清政府办外交的机构:鸦片战争前:礼部、理藩院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大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外交事务日益繁重,为适应这一形势需要,清政府在1861年正式设立总理衙门。2.职权:主管外交、通商及其他洋务事宜。附属机构为同文馆和海关总税务司。(首任办事大臣奕訢)3.评价:总理衙门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它的设立,加强了清朝与外国的联系。它实际上成为外国侵略者控制清政府的总枢纽,有利于列强控制清政府的内政、外交,是清朝中央政权半殖民地化的标志。二.辛酉政变和“借师助剿”1.辛酉政变发生的背景:(1)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外国侵略者从中国攫取了大量侵略权益,并认识到要让这些权益变为现实,就要扶植清政府中驯服的工具。(2)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内部在对待侵略者的态度上出现分歧(奕訢等认为外国侵略是“肢体之害”,农民起义是“心腹之害”,要联合外国势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顽固守旧派则对侵略者心存疑忌。)。咸丰帝之死引发了二者的权力之争。2.辛酉政变1816年秋,咸丰帝在承德病死,慈禧太后联合奕訢发动政变,处死了辅政八大臣,慈禧垂帘听政,从此掌握清政府的最高统治权。辛酉政变是清朝统治阶级内部争夺最高统治权的宫廷政变。用心爱心专心3.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1)相互勾结的原因:外国侵略者:太平天国势力的发展及其所采取的独立、平等外交政策,引起列强在中国经济势力的缩小,因此各国撕下“中立”的伪装,愿意援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革命,借以保护他们的既得利益;清政府:辛酉政变改组了中央机构,慈禧等人看到只要向洋人让步,可以得到很大帮助,于是积极要求“借师助剿”。(2)相互勾结:1862年,清政府决定向英法两国“借师助剿”;英法两国也宣布放弃“中立”。这样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中外反动势力“合作”的新格局形成。(上海会防局)三.汉族官僚势力的扩大1.原因:A满族官员和八旗兵腐化堕落丧失了战斗力;B汉族官僚开始掌握武装,形成独立的军事体系,并成为同太平军对抗的主要力量;C汉族官僚同外国侵略者勾结,有外国的撑腰。2.后果:军事大权落入汉族官僚的手中,地方势力也日益扩大,在清朝政府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清朝政局发生较大变动。(汉族官僚势力的扩大主要是出于镇压太平军,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朝政局的变动表现在:中央机构;中外勾结;汉族官僚势力扩大。进入中国近代的清王朝,遭到了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又遇到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巨大冲击,到六十年代的时候,清朝统治者已经处于风雨飘摇的困境。在这种形势下,一部分封建官僚感到面临着千古未曾有过的大变局。“祖宗之法”已远远不能应付新的局面,必须探索新的出路,才能维护统治。出路何在呢?他们看到了西方国家“坚船利炮”的威力,开始承认西方国家军队的训练新法,这样,在奕訢、曾国藩等重臣的倡导下,从六十年代初开始,在清朝一部分掌握实权的官僚中,出现了一场三十多年的洋务运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一内容。第二节洋务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集团分化,出现了洋务派和顽固派。下面咱们先来学习这一问题。一.洋务派与顽固派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两派的代表人物。1.代表人物洋务派在中央以恭亲王奕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