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学生走出自卑的阴影青少年进入青春期以后,自我意识发展得很快,开始独立地观察、分析社会,用自己的观点评价他人,也极其重视他人对自己的评价,非常关心“我”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用挑剔的眼光寻求自己的不足,并常常将其夸大。每个人都在自己心目中塑造了一个理想的、完美的自我形象,越是希望向“他”靠拢,越是发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于是暗自滋生不满、失望和悲观。同时,如果儿童时代曾有过创伤,这时会愈加强烈的浮现出来,一并合成而加剧了自卑。自卑感一般指一个人由于生理缺陷或某些心理缺陷而产生的轻视自己的心理,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通常这种评价不符合本人的实际情况,常表现出缺乏自信、悲观失望、自忧自怜、烦恼苦闷等心理状态。自卑可以看成是一种情绪或情绪状态,这种情绪直接和人的认知挂钩,很明显地,当人认识到自己在一些活动或外在状况上低于社会平均标准,但这个鸿沟在短时间内无法弥补时便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自卑心理是一种消极的心态,为数不少的青少年具有这种心理问题。一、引发自卑的原因1、生理和心理原因。个体本身相貌形象不佳、口吃、短小、五官或身体有残缺、体弱多病等,造成自己学习成绩低下、社会交往紧张等,于是轻视自己、自怨自艾、缺乏活力和动力。感知、记忆、思维、想象、以及语言、操作等智能水平低于常人,在学习与集体活动中经常处于落后地位,虽经努力,无法赶上,于是自怨自艾,甚至自暴自弃。2、挫折的影响。人们在遭受挫折后,可能会产生各种反应,或奋起反抗,或让步妥协等等。有的学生在遭受某种挫折后,就变得消极悲观,特别是性格内向者,由于神经耐受性低,一些微弱的挫折就会给予他难以忍受的打击,使其变得自卑。本来,一次考试没及格或没考好并算不了什么,但他们可能就会觉得世界的末日将要到来,自己将会因此而名声扫地,所有的一切都完了等等。3、消极的自我暗示当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交往中面临一种新局面时,都会首先自我衡量是否有能力应付。如果不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常有一种“我不行”的感觉,这样消极的自我暗示就会降低自信心,于是总感到紧张,产生心理负担。在学习、交往中就会放不开手脚,从而限制能力的发挥,越是这样,就越难与别人交往,这种结果又会形成一种消极的反馈,使自卑者消极的自我认识更加加深,形成一种固定的消极自我暗示。这种恶性循环将使自卑感进一步加深。4、教育方面的原因家长出于对子女的成就期待,从孩子进入学校后,就开始向他们提出学习上争优秀的要求,而绝大部分家长在这种要求中的实际期待只片面强调考试得高分,评比当“三好”之类。由于在全体学生中能够达到这种要求的永远只能是少数,而多数学生在竞争中即便竭尽全力也必然处于中间甚至落后状态。望子成龙的家长对于这样为数众多的不能达到要求的孩子,自然是千方百计地施加种种压力。不少家长在失望之余还往往情不自禁地运用尖刻的嘲讽方式,对待自尊心已经倍受打击的孩子。这很容易诱发和强化自我否定意识。另外,不适当的对比,也容易强化儿童的自卑心理。另外一个方面的压力则来自学校,来自教师。近年来,学校教育对学生施加的压力,也十分严重。由于个体发展差异,学生在学习成绩上的差异也是自然而然的。有的老师为了追求高优秀率、合格率,对后进生施加压力,仍不奏效时就采取歧视,冷落,甚至辱骂,体罚等手段,使后进生进一步丧失了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产生自卑心理。二、自卑的特征及其对青少年产生的负面影响1、自卑的特征第一,自卑心强的青少年没有自信心,学习与生活无精打采,经常莫名其妙地“苦恼”于自己的“无能”和“不行”,甚至有时自己行也认为是不行。故而没有什么魄力,胆子太小,什么事情都作不了主,什么事情都随大流。第二,自卑心强的青少年一般都比较内向,怀疑心强,“心眼”都比较小,因而容易产生人际之间的矛盾和隔阂。一般来说,自卑心理极强的人不仅气量很小,而且他们的“自尊心”要比一般人异常的高。这类人容易猜疑他人,经常去捉摸他人对他的态度。一般来说,自卑心理极强的人是不太会处理人际关系的,有时显得很蠢笨,有时会弄巧成拙,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