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宁国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第Ⅰ卷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某学者在其所著的历史论文中先后呈现了如下的材料:“茫茫禹迹,划为九州”“夏有乱政,而作禹刑”“鲧作城郭”。据此推断,这位学者最有可能是为了说明()A.阶级的产生B.早期国家的诞生C.分封制的出现D.王位世袭制确立2.《世界遗产名录》通过良渚考古发掘,学者们普遍认为当时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出现了权贵阶层。以下能作为直接证据的考古发现是()A.城中发现了20多万公斤的炭化稻堆积B.少数墓葬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随葬C.碳14测定年代为公元前3000年左右D.古城遗址布局与山形水势充分契合3.大汶口文化晚期遗址出现了男女合葬墓。其中1号墓,男性遗体放于墓穴正中,女性则在正穴扩出的一个小长方形坑中。1、13、35号三座墓,随葬品的放置多数偏于男性一侧。由此反映了大汶口文化晚期处于()A.母系氏族社会B.奴隶制社会C.父系氏族社会D.早期国家形成时期4.中秋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蕴含着“凝聚血缘、合家团圆”的寓意,是中华民族自我认同的一个文化符号。与这一寓意关系最密切的是()A.禅让制B.宗法制C.分封制D.郡县制5.周天子既是政治上的共主,又是天下姬姓的大宗。政治上的共主与血缘上的大宗紧密结合,成为“封建”的精髓。这反映了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家国一体B.贵族政治C.等级严格D.地方分权6.《史记,齐太公世家》载:“是时周室微,唯齐、楚、秦、晋为强。晋初与会,献公死,国内乱。秦穆公辟远,不与中国会盟。楚成王初收荆蛮有之,夷狄自置。唯独齐为中国会盟,而桓公能宣其德,故诸侯宾会。”以上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①西周王室对诸侯失控②春秋时期诸侯争霸③中原王朝与边境少数民族融合④齐桓公首先称霸的外因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7.“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段材料最有可能选自()A.《韩非子》B.《论语》C.《诗经》D.《老子》8.《商君书》说:“富贵之门必出于兵。”造成这一现象的制度是()A.军功爵制B.世卿世禄制C.三公九卿制D.九品中正制9.下列主张与“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属于同一思想流派的是()A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B.“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C.“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若此则天下治”D.“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法必明,令必行”10.春秋初期,秦、楚、燕、吴、越等国被视为夷狄。后来这些国家不仅参加晋国主持的会盟,楚、吴、越还以自身实力主持中原会盟。该变化表明()A.诸侯国间的夷夏之防逐渐淡化B南部各经济实力迅速提升C.民族交融推动了国家走向统一D.各诸侯国的实力逐渐趋向均衡11.秦朝的统一,对后世所产生的最深远的影响是()A结束了诸侯割据称雄的政治局面B.使全国有了统一的法律制度C.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基础D.拓展了疆域,使秦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12.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一书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在政治上,“秦,虽死犹存”是指()A.统一度量衡和货币B.焚书坑儒C.建立中央集权制度D.修筑长城13.下列官职,其职责为“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的是()A.太尉B.丞相C.御史大夫D.参知政事14.示意图能够直观地反映历史现象。对下图所示历史事件的作用解释准确的是()A.强化了君主专制B.加强了中央集权C.增强了诸侯势力D.扩大了王国疆域15.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这一举措()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C.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D.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16.汉武帝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担任侍中、常侍、给事中等职,让他们能够出入宫禁乡议要政,皇帝亲自任命和直接指挥的高级将领如卫青、霍去病等也参与机要。这一做法主要是为了()A.选拔道德学问优异的人才B.改变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C.削弱诸侯王对中央的威胁D.适应反击匈奴的军事需要17.《九章算术》的编纂者认为,“掌握数学知识的人应该满足于能够解答生活实践中提出的应用问题,数学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