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即时训练1.(2015·河南洛阳第二次统考)1953年“人大选举法”规定人大代表通过举手和无记名投票产生。1979年“人大选举法”进行修订,取消了举手选举,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这一变化()A.有利于公民正确行使民主权利B.保证了公民行使民主权利不受干预C.表明我国开始进行政治体制改革D.说明了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进程解析:选A。材料中“举手和无记名投票产生”到“取消了举手选举,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说明宪法注重对公民行使民主权利保护,故A项正确;当时公民行使民主权利还是受到限制的,故B项错误;我国开始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是建国初期,故C项错误;材料中体现民主政治进步,不是曲折发展,故D项错误。2.(2015·安徽蚌埠第二次教学质检)阅读下表可知()1987—1992年台湾与大陆通过香港的间接贸易状况(单位:百万美元)年份台湾向大陆出口大陆向台湾出口台湾的顺差19871226.53288.94937.5919882242.22478.691763.5319892896.49586.902309.5919903278.25765.362512.8919914667.151125.853541.3019926287.931118.975168.96A.两岸三地间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B.大陆为台湾经济发展作出巨大牺牲C.香港在两岸经济交流中起决定作用D.“三通”的实现促进了两岸经济交流解析:选A。题干通过历史数据反映1987—1992年台湾与大陆通过香港的间接贸易状况,客观说明了海峡两岸以及香港之间在经济方面的互利局面,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了两岸的贸易往来,但是看不出来“牺牲”,故B项错误;香港在这种贸易关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不是决定作用,故C项错误;据材料时间,可知当时“三通”还没有实现,故D项错误。3.(2015·山东日照模拟)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中,几乎所有的工业专业经济部门,如电力工业部、煤炭工业部、电子工业部、中国纺织总会等都被撤销,改革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改革最鲜明的特征是()A.推进机构精简,提高政府决策效率B.优化市场环境,发展非公有制经济C.加快产业升级,顺应科技革命浪潮D.转变政府职能,推动经济体制转轨解析:选D。机构的精简有利于提高政府决策效率,但不符合改革最鲜明的特征,故A项错误;机构的精简,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无关,故B项错误;机构的精简,与加快产业升级无关,故C项错误;精简机构,减少政府的行政干预,增加市场调节作用,推动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故D项正确。4.(2015·湖南雅礼中学一模)1978年后的最初几年里,香港和广东之间的交际语言是粤语,然而到1980年代末时,普通话渐渐成了新的通用语言。这种语言上的变化反映了()A.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化B.广东和香港间的经济交往密切C.对外开放的范围不断扩大D.说普通话已成为一种社会时尚解析:选C。内地人多用普通话交流,普通话成为通用语言说明内地与香港联系增多,而香港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内地通过香港更多地与外界交往,故C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中国人相互之间交际语言的变化,这与经济体制改革没有直接关系,故A项错误;香港以前就是广东的一部分,经济交往本就密切,与“普通话渐渐成了新的通用语言”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中只能看出说普通话是部分地区的流行现象,但是并不能判定是社会风尚,故D项错误。5.(2015·广东梅州高三总复习质检)钱学森指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以下有利于解决这个问题的是()A.提出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B.实施“211工程”计划C.大学招收“工农兵学员”D.提出“双百”方针解析:选B。本题考查现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高等教育(“211工程”计划)。由材料内容可知,钱学森的论述针对的是高等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针对的是基础教育,故A项错误;实施“211工程”针对的是高等教育,目的是培养现代化人才,故B项正确;“文革”时期,招收“工农兵学员”,与此题隐含时间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1956年提出“双百”方针,属于文化领域的政策,与此题背景不符,故D项错误。6.(2015·广东揭阳高中毕业班高考二模)在人类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