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余一中2010—2011学年高一第六次段考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最佳选项,每小题2分,共50分)1、A(5、6班做)唐代诗人王绩在《田家》一诗中写到:“倚床看妇织,登垅课儿锄.”对诗中反映的生产模式表述错误的是()A.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B.生产中存在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C.生产目的是为了生活的需要和缴纳赋税D.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1、B(其他班做)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A.非常重视祭祀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2、A(5、6班做)东汉南阳太守杜诗“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水排主要用于A.灌溉B.冶铁C.耕种D.制瓷2、B(其他班做)史料记载:“所种之地,惟以刀伐木,纵火焚烧。”这里反映的耕作方式是()A.铁犁牛耕B.刀耕火种C.石器锄耕D.个体农耕3、A(5、6班做)据统计,自上古至隋朝见于记载的88件水利工程中,华北占72件,华南仅占16件。而唐代见于记载的212件水利工程中,华北占101件,华南占111件。这说明唐代()A.南方农业经济发展迅速B.南方水利技术超过北方C.南方经济超过北方D.南方已成为全国经济中心3、B(其他班做)唐太宗贞观四年曾讲:“国以人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谷不登,恐由朕不躬亲所致也,故就别院种三数亩禾,时自锄其稊莠。”这反映的主要问题是()A.中国古代统治者的重农思想B.中国古代的粮食安全问题C.中国古代统治者的民本思想D.古代农业歉收是因为统治者不亲自耕作4、北宋元祜年间政府规定:“商贾许由海道往外蕃兴贩,并具人船物货名数,所诣去处,申所在册,仍召本土有物力户三人委保,不得夹带兵器……”这说明北宋时期()A、已经放弃重农抑商的政策B、开始实行“海禁”政策C、“市”开始突破时空限制D、加强了海外贸易的管理5、英国《泰晤士报》1851年刊登了一幅漫画,漫画上工厂林立,天空烟雾缭绕,黑色的河水里,一只猴子坐在小船上举着个牌子,牌子上面写着“要钱还是要命”。这幅漫画反映了工业化()A.导致经济危机的发生B.导致劳资关系的对立C.造成城市人口的增加D.造成环境污染严重6、亚当·斯密认为:“政府的全部管理艺术就在于人和物自由,政府只保卫国家,建立公共工程和公共事业,在其他方面应无为而治。”对这段言论理解正确的是()A.主张在经济上自由放任B.为反封建奠定了理论基础C.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影响D.促进了资产阶级的政治革命7、A(5、6班做)19世纪70年代后,西方工业文明之所以取得重大飞跃,并进入全新的“电气时代”和“钢铁时代”,一个最突出的原因是()A.资本主义制度在全面的胜利B.第一次工业革命奠定了技术条件C.科学技术迅速转化为生产力D.经济的迅速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7、B(其他班做)19世纪晚期,推动石油开采业发展和石油化工工业产生的直接原因是()A.电力的广泛应用B.飞机的迅速发展C.内燃机的应用D.垄断组织的出现8、茅盾在小说《春蚕》中写道:“洋鬼子怎样就骗了钱去,老通宝不很明白河里更有了小火轮船以后,他自己田里生出来的东西就一天一天不值钱,而镇上的东西却一天一天贵起来。”这段材料从根本上反映了()A.商品经济对小农经济的冲击B.农民阶级的愚昧落后C.自然经济已经退居次要地位D.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9、A(5、6班做)1914~1920年,中国生产的植物油、面粉等工业品的出口数量大幅增加,同一时期进口货物的数量却大幅减少。导致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因素是()A.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B.中国民众的抵制日货运动C.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D.中国政府的鼓励措施9、B(其他班做)1947年上海《大公报》连载漫画《三毛流浪记》,作品揭示了流浪儿童的苦难生活,三毛对当时中国市场上到处充斥着某国商品感到疑惑不解。这种外国商品来自()A.日本B.英国C.美国D.苏联10、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路线,其中“一化”是指()A.社会主义现代化B.农业合作化C.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D.科学技术现代化11、A(5、6班做)1979年3月,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建台以来的第一条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