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编写导学案乃实施高效课堂之关键打造高效课堂,就必须提高每一堂课的教学效率,而要想提高每一堂课的教学效率,每一堂课都必须有充分的课前准备,编写教案就是课前准备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随着课堂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导学案已经完全替代了以前的教案。专家解读说:传统课堂中,教师依“教案”组织教学;高效课堂中,没有“教案”只有“学案”,师生围绕“学案”共同探究问题,最好的“教案”就是“学案”。我们所说的导学案绝不是教学内容的复制品,也不仅是教师讲授要点的简单罗列它是上好课的前提和保证,是作战用的“图纸”,是指挥课堂驾驭学生的“武器”,更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关键。它应该是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学习而编制的学习方案,是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案,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方向标。也就是说,导学案的编写与使用直接关系到高效课堂教学改革之成败,如果编写不认真,考虑不周密,就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教学效率和教学任务的完成。如何编写导学案呢?在思想上,每位教师要做到:没有导学案的课不准上。编写导学案是一项深入细致的工作。通常先从整体入手,对一学期的教学工作加以通盘考虑和安排,拟定学期计划;然后是进一步作好每堂课的教学准备,写出课时计划。这一工作过程的内容,主要是学习新课标,钻研教材(包括教学参考书),了解学生,拟定授课计划,以及准备教具等。教师除了对教材教法的把握外,更主要的是对学生把握。要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认知特点,知识储备和对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动机、情感状况等。在“导学案”的设计上,要求每一环节都要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教材,从整体上体现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和整体化同时导学案要确实具有启发性,对教材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应作适当的提示,并配以一定数量思考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梯度性,做到循序渐进,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认真细致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这样学生就能真正从教师的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学会自学。习题的设计要力争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以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为实现高效课堂的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一、导学案与教案的区别“导学案”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习得能力。实质是教师用来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一份好的导学案能体现四个特点:(一)问题探究是导学案的关键。能起到“以问拓思,因问造势”的功效,并能帮助学生学会如何从理论阐述中掌握问题的关键。(二)知识整理是导学案的重点。初步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独立地将课本上的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整理归纳,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三)阅读思考是导学案的特色。(四)巩固练习是导学案的着力点。在探索整理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进行一些针对性强的巩固练习。二、导学案的编写模式及编写原则导学案的组成:学习目标、知识准备、学习内容、学习小结、达标检测。(一)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具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目标的制定要明确,具有可检测性,使本节内容的当堂检测题能够与之相对应。学习目标设置的具体要求:1、数量以3-4个为宜,不能太多;2、内容一般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3、可在目标中将学生自学中会涉及的重、难点以及易错、易混、易漏等内容作出标注,以便引起学生高度重视;4、目标内容应明确具体,而且可操作、能达成。学习目标中不要用“了解、理解、掌握”等模糊语言,要用“能记住”、“能说出”、“会运用﹡﹡解决﹡﹡问题”等可检测的明确用语,并指出重难点。(二)知识准备即课前小测,有的老师命名为:前置测评、诊断检测等。该环节的作用:扫清学习新知识的障碍,为新知学习做好铺垫。(三)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