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再练高考题1.(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答案B解析B对:由“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到“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并结合所学知识,西周实行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可以得出由商朝多为兄终弟及到西周嫡长子继承制的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A项错误:夏朝时世袭制已经取代了禅让制,当时的王位继承注重父子、兄弟之间的传承,这是宗法世系观念加强的表现,不是受禅让制的影响。C项错误:不符合史实。D项错误:西周时期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分封制和宗法制,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因此血缘纽带关系是强化而不是弱化。2.(2018·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4)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答案A解析A对:材料中,商汤意在将鸟兽赶尽杀绝的罗网“去其三面”,即放鸟兽一条生路,体现了他的仁德之心,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得以灭夏建商。再根据设问“意在说明”,联想司马迁写作《史记》的目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即说明历史兴衰的规律,以警示后代统治者。B错:夏商时期农业已经有所发展,所以捕猎不再是主要经济活动。C错: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虽然符合材料内容,但不是《史记》中这一记载的本意。D错:材料没有涉及资源争夺。3.(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4)“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A.宗法制B.禅让制C.郡县制D.察举制答案A解析A对:材料中强调的“孝”“悌”等思想是受宗法观念的影响,其产生的制度渊源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末期部族联盟首领产生的方式,和题干材料无关,B项错误。郡县制是对地方实行有效统治的行政管理制度,与材料中的“孝”“悌”等思想无关,C项错误。察举制是汉代开始实行的选官制度,与材料中“孝”“悌”等思想的产生无关,D项错误。4.(2017·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周王把子弟分封到河南、山东、北京等地,这推动了周文化的传播并使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有了共同的文化底蕴,故A项正确。周不存在君主专制,故排除B项;当时,周天子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世袭特权”,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5.(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答案D解析D对:战国后期,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国力增强,并且在地方实行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因此材料中秦国能够修建大型水利工程主要是因为国家组织能力强大。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土地私有制逐渐发展起来,而不是公田制度完善,A项错误。春秋时期,铁农具开始出现,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普及的说法与史实不符,B项错误。秦朝建立后,在全国修建驰道等,战国时期秦国并未实现交通运输网络的通畅,C项错误。6.(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A.加强了货币管理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C.削弱了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