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长阳县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殷商贵族笃信“天命”主宰一切,并永远庇佑其统治,祭祀占卜居于政治意识的主流。而西周宣扬“敬德保民”“明德慎刑”才能得到“天命”的眷顾。这一变化表明了A.神权思想体系的崩溃B.对“天命”的质疑C.德主刑辅理念的成熟D.伦理政治的勃兴2.《姓氏起源》一书对“宋”姓起源的解释:周武王克商灭纣建立周朝,封微子(商王后裔)于商丘,建立宋国,共传36代,亡于楚国。宋亡国后,原王公之族散居各地,以原国“宋”为姓,乃成宋姓。上述解释中不能得出的历史信息是A.周朝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B.周礼是维护中央集权统治的有利工具C.诸侯争霸是宋亡国的主要原因D.反映了我国古代早期统治制度的基本特点3.据史书记载:秦朝某官吏“纠弹为之责,私言于始皇,百官甚畏之”。史籍称之为“风霜之吏”。此官职应是A.丞相B.太尉C.御史大夫D.郡守4.学者张国刚认为,刘邦在打天下过程中,有两类帮手,一类是“职业经理人”,比如萧何、张良,此类人战后论功行赏,出任各种职务;第二类是大小“股东”,他们分封为诸侯王。刘邦只是这些诸侯王推举的“董事长”。下列与材料观点一致的是A.汉初郡国并行制是顺势而为B.刘邦分封诸侯符合历史潮流C.汉高祖未实现皇权高度集中D.两类帮手推动中朝制度形成5.《宋书》卷九十四载:“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材料说明九品中正制A.是士族地主垄断政权的工具B.选官用人只注重门第出身C.能依据人才优劣确定品第D.促进了社会的公平和公正6.陈旭麓先生说:“时代变了,道光帝浑然不觉,结果脚随之跟入新时代,而头脑却依旧留在旧时代。在专制社会中,旨意决定一切。道光帝由此断送了机会。”对这段话最好的理解是A.中国社会历史悠久、结构牢固B.封建自然经济是君主专制的基础C.皇权专制延缓中国近代化历程D.自给自足心态滋生封闭保守观念7.“春秋笔法”是中国史学家常用的书写历史方法之一,作者往往用不同的字来表达态度,不发议论而将褒贬寓于叙事之中。因此,不少重要的历史概念实际上已隐含着作者的某种倾向性判断。下列历史概念中具有这种特色的是A.鸦片战争B.太平天国C.甲午战争D.维新变法8.《剑桥中国晚清史》载:“按照《天朝田亩制度》所宣布的目标,太平军运动确实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在这场革命中经济竞争被完全消灭;国家获得了一种新的合法性和更广泛的权力。”材料中的“太平军的社会革命”A.顺应了当时中国小农经济国情B.是绝对平均主义的体现C.强调国家对百姓财产权的尊重D.是战争环境的必然选择9.对联的内涵往往带有对时事的绝妙讽刺。近代史上的某次谈判中,伊藤博文出上联相难:“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李鸿章对曰:“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这里“帝王度量”应指A.开埠通商B.允许投资设厂C.割地赔款D.准许驻军10.1912年2月12日颁布《清帝逊位诏书》曰:“……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该诏书A.为中华民国成立创造了有利条件B.体现了清帝对君主立宪政体的向往C.标志着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D.以和平方式宣告了清王朝的覆灭11.“这是五四学生运动很值得反思的地方,一些学生打着‘爱国’的旗帜公然做一些违法犯罪的事情。就这样以群众狂欢的方式,学生开始打砸抢,并且火烧了赵家楼。打砸抢的对象则指向汽车与房屋等私有财产……”与文中的“反思”相符合的是A.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捍卫国家权益B.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C.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D.正义行动可以不择手段12.1921年中共“一大”上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中规定:“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废除资本私有制,没收一切生产资料,如机器、土地、厂房、半成品等,归社会所有。”对上述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