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替同步练习A一、选择题1.东晋时主张北伐恢复中原的代表人物是[]A.谢石B.谢安C.司马睿D.祖逖2.下列哪几个朝代的都城在洛阳①魏②吴③西晋④东晋⑤北魏⑥齐[]A.②④⑥B.①④⑥C.①③⑤D.②③⑤二、填空题1.公元三、四世纪,中国历史上出现了_____、_____、_____三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2.西晋灭亡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少数民族先后建立了许多国家,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国家,连同西南的_____,总称为十六国。三、问答题1.三国鼎立的局面是如何形成的?答案:一、1.D2.C二、1.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2.匈奴、鲜卑、羯、氐、羌、成汉三、1.答:①在东汉末北方割据势力的混乱中,曹操和袁绍逐渐发展成为两个对立的强大军事集团。②200年的官渡之战,曹操打败袁绍,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此后几年,曹操又消灭其它割据势力,基本统一北方。③208年,孙权、刘备联军在赤壁大败曹操的军队,迫使曹操退回北方。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势。④赤壁之战后,曹操固守北方,不敢轻易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地位得到巩固;刘备占据湖北、湖南大部分地区和整个四川。⑤220年、221年,曹丕、刘备相继称帝,222年,孙权称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B提取信息法:1.东晋时,“晋主虽有南面之尊,无总御之实,宰辅执政,政出多门,权去公家,遂成习俗。”这段记载反映的是()A.皇帝不问政事,宰相把持政权B.地方割据势力与中央分庭抗礼C.士族把持中央和地方的政治权力D.土族支持宰相与皇帝争权解析:该题旨在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辨析历史的能力。题干强调的是“反映”,题项列出反映的内容;经辨析可知:B项不是题干涉及之内容,A、D两项“帝相争权”不合东晋史实,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是C项“土族把持中央和地方的政治权力”。答案:C归因法: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纷繁复杂,类型多样,有:一因一果、一因多果、多因一果、多因多果、互为因果、系列因果等。2.导致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分裂割据局面的根本原因是()A.豪强地主势力膨胀B.外戚、宦官交替专权C.黄巾起义D.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解析:根本原因一般指历史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现象,且是各种原因中起决定作用的原因。多指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阶级本性、内因等方面的原因。豪强地主势力的膨胀,成为外戚宦官专权和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阶级基础,故选A。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