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版教程】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单元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高考研析把握考向(含解析)[真题再现]1.[2014·课标全国卷Ⅱ]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A.河南B.河北C.陕西D.山东解析:西周是由兴起于今陕西岐山一带的周部族建立的,题干中的“雅言”是由当地语言发展而来的,故C项符合题意。其他三个省份均与周的起源无关。答案:C2.[2014·广东高考]“宗”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作“”,“”象宫室屋宇之形,“”可能表示()A.祖先牌位B.皇帝宝座C.青铜兵器D.铁制农具解析:在夏商周时期,“宗”有宗庙之意,而宗庙是帝王或诸侯祭祀祖宗的场所,即题干中所说的“”,则“”就可能表示宗庙里所供奉的祖先牌位,故A项符合题意。由“甲骨文”信息可知,当时尚未有皇帝称号,故B项错误。青铜兵器和铁制农具均与宗庙之意相差甚远,故C、D两项可排除。答案:A3.[2014·天津高考]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A.君主专制被颠覆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C.君权至上的后果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解析: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突出特点是君权至上、皇位世袭。正是由于君权至上,才容易导致皇帝身边的近臣、内侍或其他人干预朝政,形成专权局面,从而导致皇帝权力的萎缩或丧失,因此C项符合题意。A、D两项与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明显不符,排除A、D两项;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因此B项也不符合题意。答案:C4.[2013·北京高考]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A.周B.秦C.汉D.唐解析:碑文大意是:战国时期天下一分为七,秦灭六国,变分封制为郡县制,又经过魏晋时期的分裂,直到隋灭陈,天下重新统一。据此判断,“□”处缺失的文字应是秦。答案:B[师说高考]考频①商周政治制度5年13考②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5年9考考过①分封制的概念、特点、影响②宗法制的特点、原则、影响③西周至秦汉政治体制的变化、皇帝制本质、周秦制度比较、郡县制的作用和评价、秦朝统治危机的表现考向①分封制、宗法制内涵及其历史影响②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③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含义、形成及影响④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⑤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与古希腊罗马政治制度的比较,与近现代中外政治制度的联系,与古代中国经济和思想的联系[仿真练习]1.[2015·沈阳模拟]据《春秋》记载,在二百四十二年间鲁君朝贡周王3次,朝贡齐国11次,朝贡晋国20次,朝贡楚国2次。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是()A.分封制逐渐瓦解B.各诸侯国之间联系密切C.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D.周王未能实现高度集权解析:材料体现了鲁国国君朝贡“天下共主”周王的次数远远低于齐国、晋国,说明了春秋时期周王衰微,诸侯强大,反映了奴隶社会的分封制走向瓦解,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鲁君朝贡的信息,诸侯之间的联系只是表面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周天子权威的衰落和诸侯称霸的情况,B项错误。由上述分析可知,周王室已经衰微,C项错误。周王一直都没有实现高度集权,D项错误。故答案为A项。答案:A2.[2015·保定摸底]鲁武公九年,鲁武公带着大儿子姬括、小儿子姬戏到镐京去朝拜周宣王。周宣王很喜欢小儿子姬戏,就要鲁武公立姬戏为嗣君,做鲁武公的接班人。结果鲁武公按周宣王命令立姬戏为嗣君,即鲁懿公。材料反映出()A.当时宗法制已很难得到实行B.姬括会成为当时鲁国的小宗C.周宣王在诸侯王中的威信将会更高D.统治者个人好恶是西周时期立嗣君的主要标准解析:孤证不立,故材料中一个事不能说明当时宗法制很难得到实行,排除A;这一事件不能使周宣王威信提高,排除C;统治者的个人好恶决定嗣君不是主要标准,是特例,排除D;只有B是正确的,姬括不能立为嗣君,将会成为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