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秦统一后,秦始皇“徙天下富豪于咸阳十二万户”,“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他还下令“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这些举措的主要目的是(C)A.强化北方防务B.打击强宗富豪C.防止割据再现D.建立专制皇权解析:据材料“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可知秦统一六国后弱化地方,兵权收归中央,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故C正确。据材料“以弱天下之民”可知不仅是加强北方防务,故A错误。秦朝采取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强化中央集权,故B、D错误。2.秦朝建立后,秦始皇规定:只有皇帝一人才能称“朕”;皇帝的命令称“制”或“诏”;皇帝所用玉印称“玺”;只有玺才能使用玉料,这些都是皇帝专用的,其他人不得使用。这从根本上说明了(D)A.秦始皇实行暴政B.秦始皇实行思想文化专制C.秦始皇进行文化创新D.秦始皇树立专制皇权权威解析: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把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定作自己的尊号,自称“始皇帝”。并规定皇帝一人才能称“朕”,命令称“制”或诏,玉印称“玺”。这些特有的称谓都突出了皇帝至高无上的独尊地位和专制权威。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材料不能反映,均排除。3.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的一次庆功宴上对群臣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B)A.焚书坑儒B.推行郡县制C.攻打匈奴D.修筑长城解析:焚书坑儒是秦始皇的文化专制政策,与题意主旨不符,故排除A项;根据“又复立国,是树兵也”可知秦始皇是为了解决地方割据攻战,所以其采取的措施是实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故选B项;攻打匈奴和修筑长城都是秦始皇稳定北方边境的措施,与题意主旨不符,故排除C、D项。4.文献里关于秦朝“三公九卿”官员的事迹,只有丞相、御史大夫及九卿参与国家事务的记载。另据考证,秦朝时期太尉一职并没有具体的人员担任。对此现象符合史实的解释是(C)A.社会稳定军事人员缩减B.太尉一职实为后人杜撰C.巩固君主专制集权需要D.皇帝兼任太尉以掌军权解析:本题考查专制主义的强化。秦朝皇权至上,太尉虚设,是为巩固专制集权的需要,故C项正确。A项是对题干材料的曲解,与史实不符,排除;太尉是秦朝设置的重要中央官职,并非后人杜撰,B项错误;皇帝不用兼任就能掌握军权,D项错误。5.嬴政统一六国后,在地方设置郡、县两级,郡、县主官都由中央任免。以后尽管地方主官的权力时有伸缩,但地方主官一直由中央任命。据此可知(B)A.选官权由地方收归中央B.统一的政权要求中央能有效控制地方C.地方自主权受到了压制D.这一做法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隐患解析:材料中“尽管地方主官的权力时有伸缩,但地方主官一直由中央任命”表明,自秦以后地方主官由中央任命成为定制,这反映出在统一政权下,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故答案为B项。A项,选官权由地方收归中央的表述与材料中“地方主官一直由中央任命”不符,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央对地方主官的任命,不是地方自主权受到了压制,排除;D项,“地方分裂割据的隐患”是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特点导致的,只要是在封建社会就不可能消除,排除。6.秦统一全国后采取的措施中被称为“非常有效且持久的国家统一的黏合剂”的是(D)A.确立皇帝制度B.统一货币C.统一度量衡D.统一文字解析:根据材料中“有效”“持久”“统一”并结合所学可知,秦统一文字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政令的畅通、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而且秦统一的文字经过数次修改后一直存在至今,故D项正确;其他三项并没有“持久”的存在,故排除。7.范文澜《中国通史》载:“秦始皇焚民间藏书,坑孟派儒生,只许士人学秦朝的法律制度,以吏为师。皇宫中却藏有大量图书,朝廷上仍有博士官和儒生(如张苍、叔孙通、伏胜等)或传经或议论政事。”作者认为秦始皇(B)A.焚书坑儒只是针对儒家B.采取多种措施维护统治C.依旧借助儒家治理国家D.积极推行法制,依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