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课堂模式课型:专题复习《咏月诗两首》导学案武汉市七一中学七一华源中学邓均教与学的过程二次备课一.导疑——情境导入,提出疑问1猜一猜:有时圆圆挂天空,有时弯弯挂树头.白天看不见,晚上才出来.2同学们知道哪些咏月诗?思考:这些诗中的月各有什么不同?二.引探——自主学习,探究问题㈠展示学习目标1、展开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意境。2理解诗中蕴含的政治讽喻意义。㈡同学们通过查找课本,完成下列问题:<<月下独酌>>1,结合注释,翻译诗文.2,本诗的写作背景3,“月”的传统意象包含着“冷清寂寥”“离情别恨”“征途羁旅”“思念家乡”“渴盼团圆”等意。在这首诗中“月”的意象含义应该是什么?4,在“花前月下”的良辰美景中,诗人却“独酌”。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方法?5,都说“举杯邀明月”一句中的“邀”字传神地表达出诗人此时的心境。说说你从中读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6、诗人邀月与影为友共饮美酒佳酿,共享美景良辰,但仍无法排解心中愁苦,从哪些字词可见?7,“同交欢”的场面的表达作用?8,“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古朗月行>>㈢同学们交流自己完成问题的情况。1,结合注释,翻译诗文.2,诗中哪些句子描绘了月由圆到缺的变化3,诗人是怎样描写圆月的?4,诗人对于这轮明亮的圆月有着怎样的情感?5,“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描绘了月亮怎样的情形?6,诗人的情感有怎样的变化?诗中是如何描绘的?7,诗中为什么要引入神话传说?8,诗中为什么要提到后羿?9,诗人这样喜爱圆月,为什么还要写月由圆到蚀呢?三.释疑——主动展示,阐释疑点1、对学生在前一环节中出现的问题或疑点进行释疑。第1页共4页生态课堂模式课型:专题复习2、将在前一环节中老师巡视时发现的问题提出来,让学生释疑,或在老师的指导下释疑。四.启思——归纳总结,提炼方法(一)艺术技巧<<月下独酌>>这首诗以乐写愁,以闹写寂,以物为友,以群写独,起伏自然的构思和反衬手法结合在一起,成就了这篇佳作。此诗通过奇妙的想象描写了一个以月影为伴的诗人酣饮歌舞的奇特场面。诗人化无生命的自然物为有生命有情的人,和它们一同饮酒、唱歌、起舞,并且还要和月亮结成亲密无间的好友,充分反映了诗人孤傲、清高、狂放不羁的情怀。当然,这正是诗人对世俗厌倦、对现实失望的反映,是一个具有远大抱负的人不能施展才能,终生不得志的痛苦心情的流露。全诗以乐写愁,以热闹写寂,以群写独,取得了强烈的艺术效果。<<古朗月行>>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通过丰富的想象,神话传说的巧妙加工,以及强烈的抒情,构成瑰丽神奇而含意深蕴的艺术形象.然而诗人的主旨却不明说,而是通篇作隐语,化现实为幻景,以蟾蜍蚀月影射现实,说得十分深婉曲折。诗中一个又一个新颖奇妙的想象,展现出诗人起伏不平的感情,文辞如行云流水,富有魅力,发人深思,体现出李白诗歌的雄奇奔放、清新俊逸的风格。(二)诗人与月“明月诗人”是中国诗人所向往的最高桂冠,中国历史最终馈赠给人类的三大“明月诗人”当中,李白的明月最是雄奇飘逸;苏轼的明月最富于情思;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的明月则无人企及、无法超越。1李白的月诗酒与月,是李白一生须臾不曾离开的最忠实的伴侣,无论他走到哪里,身处何方,总会留下有关美酒与明月的兴会淋漓之作。如“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如“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如“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通过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李白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既不乏浪漫又带有些许悲凉的境界.(1)、思念的寄托如:《静夜思》《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孤灯不明思欲绝,举帷望月空长叹。尤慕牛郎织女情,隔岸遥望众星照。”——《长相思》(2)、理想的象征如:“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第2页共4页生态课堂模式课型:专题复习“常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3)、亲密的伙伴如:“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2月亮,美好与凄凉的共同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