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1.二十四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人依据黄河流域的气候、物候建立起来的补充历法。战国末期《吕氏春秋》一书记载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两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完全确立并写入历法且沿用至今。这反映出中国古代A.北方经济的持续领先B.天文历法科学严密C.农耕文明的积淀传承D.农学研究因循守旧【答案】C【解析】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人们的衣食住行,故答案选C。题干没有把北方经济和其它地方的经济进行比较,排除A;BD不符合题意,排除。2.徽商讲究商业道德,讲道义,重诚信,提倡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以义取利,成为明清著名的商帮。从中可以看出徽商发展壮大的原因是A.艰苦创业的进取精神B.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C.惠而不费的勤俭作风D.团队经营的乡土意识【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商业发展,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讲究商业道德,讲道义,重诚信,提倡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以义取利”可知题干侧重表现徽商发展壮大依靠诚信经营的理念,符合题意的是B项,ACD项内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3.两宋时期江浙地区是全国的粮食倚重之地,而到明清时期江浙不少地区粮食已不能自给,需从湖广一带输入,但“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这种变化说明江浙地区A.经济结构出现转型B.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C.农产品商品化加速D.生产方式发生质的变化【答案】A【解析】据题干中“江浙地区是全国的粮食倚重之地,而到明清时期江浙不少地区粮食已不能自给,需从湖广一带输入,但‘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可以得出此地农业发展让位于手工业的发展,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对商品经济发展程度进行描述,故B项排除;据材料中“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描述了手工业发展的状况,与农业的商品化无关,故C项排除;据所学可知在当时,虽然手工业发达,但生产方式没有明显的变化,故D项排除。点晴:解题紧扣两宋、明清时期江浙粮食供应情况的变化,结合经济结构的转型分析归纳即可。4.大英博物馆藏有一只汉代漆杯,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这反映了当时的官营手工业A.生产专业细化,官府掌控B.生产人员众多,效率低下C.生产技术先进,面向市场D.生产成本较低,官府出资【答案】A........................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手工业的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及其的特征5.宋人陈亮说:“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补,而非求以相病”,这段话反映了陈亮A.重视商业的作用B.提倡重农抑商C.重视农业的作用D.提倡农商并重【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陈亮是南宋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南宋浙东学派的代表人物,在文中他阐述了农商之间的关系,认为两者是互惠互利、互为促进、互为基础的。表达了农商并重的思想。本题选D项。材料说“求以相补”,所以不止重视商业,故排除A项;题干的“非求以相病”,所不是提倡重农抑商,故排除B项;同理,也不只是重视农业,故排除C项。考点: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特点·中国古代的商业·商业思想6.“朱门巧夕沸欢声,田舍黄昏静掩扃。男解牵牛女能织,不须徼福渡河星”,范成大的诗句中,反映出古代中国传统的经济生产方式是A.小农经济B.手工作坊C.官营手工业D.商品经济【答案】A【解析】依据“男解牵牛女能织”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男耕女织的耕作方式,即小农经济,故A项正确。手工作坊主拥有私有的生产资料,分散经营,以手工劳动为主要的生活来源,一般不雇佣工人,排除B。官营手工业主要负责宫廷所用手工业品,国家国防军队所用物品,以及有关国计民生的大宗商品的生产,排除C。商品经济是指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经济形式,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排除D。7.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A.经济严重衰退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