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3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的变化编者选题表考点角度题号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民族工业的兴起人口增长对历史发展的影响1洋务派积极创办民用工业2从工人来源看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3近代中国不同经济成分之间的关系4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渗透到农村5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6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张謇与实业救国思潮7北洋政府促进农业、轻工业发展,改善生态环境的措施81935年国民政府的金融整顿91936年的商品市场结构10抗日战争时期的沿海企业物资和人才大撤退11民族工业的体制演变史12综合13、14一、选择题1.(2017·吉林长春调研)《剑桥中国晚清史》记载:“中国的人口在十八世纪至少增长了一倍,这个总的增长趋势一直持续到1850年。”这种人口增长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最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是()A.许多人从人口稠密的地区迁出,促进迁入地的资源开发、利用B.人口迁入地物资紧张,使社会矛盾激化,加速清朝灭亡C.消费人口的巨大增长,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D.银行业和信贷业进一步发展,商业资本控制手工工场的生产解析:D近代的历史发展潮流是发展资本主义,人口增多,导致劳动力过剩,为工商业发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有利于推动工商业的发展,银行业、信贷业及商业资本控制的手工工场随着人口增长、市场经济发展而发展,符合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需要,故D项最符合题意。2.“近来各省虽间有制造等局,然所造皆系军火,于民间日用之物,尚属阙如。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材料表明()A.地主阶级洋务派积极创办民用工业B.清政府大力发展近代工业C.近代民族资本家大力发展机器工业D.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解析:A据“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可知,材料反映了洋务派主张创办民用工业,A项正确。3.(2016·河南洛阳三模)有资料统计表明,上海江南制造总局“在前清光绪、宣统年间通常用五、六千人……这般工人的籍贯多半是广东、宁波、湖北、安徽、天津等处”。甲午战后的上海,“劳工的出身地极不统一”,来自全国各地,致使“工人伙多,有用之不竭之势”。出现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A.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C.近代上海社会经济的发展D.中国城乡经济发展的严重失衡解析:A由甲午中日战争之前工人主要来自沿海沿江自然经济解体较早的地区到甲午战后工人来自全国各地,且人数众多,可知体现了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故答案为A项;中国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提供了更多劳动力,B项因果关系倒置,故排除B项;材料重点强调劳动力来源和数量的变化,而不是上海经济的发展,故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城乡发展失衡问题,故排除D项。4.(2016·陕西商洛二模)下图是近代中国四种经济成分——自然经济、洋务企业、民族企业、外资企业之间的关系示意图。图中序号依次对应的是()A.自然经济民族企业洋务企业外资企业B.自然经济外资企业洋务企业民族企业C.外资企业洋务企业自然经济民族企业D.民族企业外资企业洋务企业自然经济解析:B根据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外资企业、洋务企业及民族企业对自然经济均产生瓦解作用,故1为自然经济;洋务企业对民族企业有诱导、压制的作用,故3、4应为洋务企业及民族企业。外资企业刺激了民族企业的产生,两者之间有抵制、竞争关系,故2为外资企业,B项正确。5.(2017·山西太原摸底)19世纪末,以福州为中心的机坊数约500家,散布在福州附近各村,它们接受布庄行的委托而织制。农民或自置织机,或从厂商处租机,并领取原料,织成后交给厂商,论件给资。这反映出()A.农业商品化程度加深B.福州开放后被卷入世界市场C.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渗透到农村解析:D材料体现了福州周边农村机坊数量和农民从事纺织业的加工生产,未体现农业状况,故排除A项;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的表现是成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与材料中农民加工生产交给厂商无关,故排除B项;材料中信息“机坊”“农民或自置织机”表明农民生产所用仍是手工劳动并非机器生产,故排除C项;根据材料得出村民以发包的形式加工,“论件给资”体现雇佣关系,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体现,故答案为D项。6.【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