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猜看: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菊花)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柳树)咏物诗鉴赏【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欣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方法,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2、欣赏作者对于所咏之物特点的把握和刻画。二、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方法点拨、练习巩固三、情感与价值观:体会“一草一木总关情”的生活感悟,培养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咏物诗是指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借以抒发思想感情的诗歌。一、明确含义:二、温习故知:•《题后山寺破禅院》•《登岳阳楼》•《蝉》•《孤雁》•《鹧鸪》•《使至塞上》•《黄鹤楼》•《归园田居》(√)——【一】看题目,明确诗中的物象是什么。(√)(√)1、从描写对象上,咏物诗中只有一个主体描写对象,主要描写此物的特点;而其它的诗中多是由多个景物构成一幅总体的画面,没有主次之分。2、从作用上,咏物诗是借详细描写物的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其它诗中的景物描写是通过一幅画面,渲染一种气氛,从侧面烘托作者的思想感情。咏物与写景的区别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蝉虞世南形状(垂緌)蝉的特点食性(饮清露)声音特点(流响出疏桐)鹧鸪郑谷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鹧鸪的特点形体:羽毛美丽而又整齐习性:喜欢在温暖的荒野里嬉戏叫声:哀怨凄恻——【二】紧扣文本,整体把握物象的形态特征孤雁杜甫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三】找“物”与“人”的契合点,联系写作背景,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不能架空分析情感。清人朱鹤龄评注这首诗说:“此托孤雁以念兄弟。”这孤零零的雁儿,寄寓了诗人自己的影子。探究手法:•诗人借蝉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诗人借孤雁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乱离漂泊中失群之人的痛苦心情。•诗人借鹧鸪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这首诗重在表现鹧鸪啼声哀怨凄切,借以抒写游子的乡愁旅思。——托物言志,就是诗人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或感情融于某种具体事物,就是物与志的结合。【比兴】【象征、反衬】【对偶、烘托】•蝉的意象:(一)离愁别绪。(二)聒噪喧嚣,纷扰烦闷★(三)高洁之品,穷厄之境。感身世,诉悲凉。a.餐风饮露,吸天地自然之精气——“清洁”。b.不食黍稷、托身枝条——廉俭。c.隐士般孤高澹泊、固执操守。d.不与它类同流合污,即使身处混浊之境,也不逐流俯仰,而是“潜蜕弃秽”。e.秋风起,寒蝉鸣。短暂的生命只在旦夕。因而蝉在古文人的笔下不仅仅是高洁人格的象征,而且又是患难、失意者的化身,它的身上带有浓烈的悲剧意味。•雁的意象:★(一)触发乡情、亲情,抒写游子思妇的绵绵思念。★(二)代指书信、音信。★(三)比拟自身,表现落寞孤单之苦。(四)渲染气氛,写悲壮凄凉之景。(五)壮写景物高远寥廓。表现高远志向。•鹧鸪的意象: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因此古诗中的鹧鸪意象通常都用于抒发游子的乡愁旅思。常见意象:•高山、奔流、雄关、沧海,大江、长风等【一般与自己的豪情壮志相关。】•沙漠、古道、落日、寒风、冷雨、梧桐、杜鹃鸟(子规鸟)、芭蕉等【多抒发凄凉悲伤的思绪和孤独惆怅的感情。】•冰雪、松、菊、梅、竹【多用来表达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杨柳、兰舟、长亭、关山(月)鹧鸪鸟等【多用于挥写离别之苦。】•春日、清风、明月、泉溪、花草等【多借这类意象抒发闲情雅致。】鉴赏思路:学以致用墨梅(王冕)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北陂杏花(王安石)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