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刈麦》导学案编制人:朱小良授课时间时间:2016年5月15日授课班级:初2016级22班授课类型:发展性阅读研究课一.学习目标1.能够准确、流畅生动地朗读课文。2.理解文章大意,体会作者同情人民疾苦的感情。3.体会诗中细节描写的作用二、学情分析对于初三学生而言,本班学生大多数学生对唐诗感兴趣,而且具有较强的文言文功底,对诗句的字面意思来说,基本上能够自主翻译,教师更多的时间应放在指导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上。三.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文章大意,体会作者同情人民疾苦的感情。2.难点是如何理解表现农民矛盾心理的诗句四.知识链接关于作者: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世称白香山。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是杜甫之后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作品《白氏长庆集》。五.学习过程㈠、独学(课前基础知识准备,利用工具书和书下注释自学,扫除障碍。)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刈﹙﹚荷箪﹙﹚﹙﹚童稚﹙﹚﹙﹚饷﹙﹚田灼﹙﹚秉﹙﹚穗﹙﹚吏禄﹙﹚﹙﹚三百石()2找出课文中要提醒其他同学注意的字或词并写下来3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背灼炎天光右手秉遗穗曾不事农桑岁晏有余粮㈡、对学、群学(整体感知,合作探究)请同学们有感情的自读课文并思考问题,在小组内交流探究:1、作者怎样描绘割麦人劳动的情景?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他们“不知热”?并且还“惜”夏日长?2、拾麦者为什么去拾麦?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请用一个字概括。3、作者面对此情此景是怎样想的?体现了什么情感?(三)小组展示1将(一)中的第3题和(二)中的第1、2、3题分小组在本组展示区域进行展示(两组展示同一题进行比较)(四)教师点评、小结1、这是作者早期的一首著名讽喻诗。诗歌描写了农民冒着暑热的情景,并借妇人的诉说,反映了当时的惨重和农民生活的困苦。并对自己的“不事农桑”而“吏禄三百石”,表达了他对农民的。2,、小组内以“开火车”的形式通译全文(五)达标检测1、读一读下列加粗的字词。刈﹙﹚荷箪﹙﹚﹙﹚童稚﹙﹚﹙﹚饷﹙﹚田灼﹙﹚秉﹙﹚穗﹙﹚吏禄﹙﹚﹙﹚三百石()2、《观刈麦》中“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填空。⑴《观刈麦》选自_____,作者___,号,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⑵《观刈麦》中描写农家辛苦劳碌的生活图画是:______,__。⑶《观刈麦》中表现农民反常矛盾心理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⑷《观刈麦》中交待农民如此辛苦的原因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⑸《观刈麦》中表现作者对农民同情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4.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①.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②.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③.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3.《观刈麦》一诗中,作者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当读到“力尽不知热”“拾此充饥肠”这些句子时,心中想到了什么?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