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虎林市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5月月考试题1.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表明()A.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B.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抑制农业的进步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2.毛泽东曾经指出:“我看中国就是靠精耕细作吃饭”。下列哪些语言反映了中国农业“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①湿耕泽锄,不如归去②六月不干田,无米莫怨天③肥田是农家宝,庄稼不可少④且溉且粪,张我禾黍A.②③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3.元代王祯《农书》中描述曲辕犁:“南方水田泥耕,其田高下阔狭不等,一犁一牛挽之,作止回旋,惟人所便。”这说明曲辕犁()A.使传统耕作技术成熟B.只适合南方水田C.在元朝开始用于农业D.变革了耕作方式4.右图为宋朝画家王居正的《纺车图》,站着的老妇双手忙着引线团,疲惫而沧桑的脸上体现出体谅和爱抚,身上穿着补丁累累的破烂衣服,坐着的村妇一边怀抱婴儿哺乳一边摇轮。对此解释正确的是()A.民众生活安宁富足B.棉纺织业发展迅速,棉布成为主要的衣料C.作者富有现实主义的精神D.手工业出现新的生产关系5.《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这里“水车”的使用()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6.考古发掘的一只汉代漆杯,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这反映了当时中国的官营手工业()A.生产人员众多,频繁流动B.生产分工细密,官府控制C.生产工艺粗糙,面向市场D.生产成本较低,民间出资7.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A.经济严重衰退B.坊市制度崩溃C.土地政策调整D.政府管理失控8.下图为宋代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印记。其上部文字为“济南刘家功夫针铺”;中部文字为“认门前白兔儿为记”;下部文字为“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转卖兴贩,别有加饶,请记白”。从该印记中我们可以推断()①刘家功夫针铺属于私营工商业手工作坊②刘家功夫针铺品牌意识和商品经济意识较强③该印记具有商标广告作用④宋代商品经济较活跃⑤宋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⑤9.“大街小巷叫卖食品的小贩‘吟叫百端’,大小商店铺席连绵不断,夜市直至三更尽,五更又开小市”。上述现象最早有可能出()A.西汉长安B.唐朝前期的洛阳C.北宋开封D.南宋临安10.明代张居正说:“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这种农商并重的言论()A.表明政府十分重视商业B.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代表了所有士大夫对商业的态度D.表现了重农抑商政策的瓦解11.下列明清时期的历史现象中,最能体现当时世界发展趋势的是A.松江府“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B.金属货币广泛应用,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C.苏州府“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D.湖州府“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12.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相互对应正确的是()选项史实结论A商代遗址中出土牛骨当时已经出现了铁犁牛耕B唐代工匠子弟入匠籍后不能随便改行唐代官营手工业者受到严格限制C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棉纺织业成为宋朝朝廷赋税主要来源D两次鸦片战争期间洋纱大量输入中国此时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受到严重冲击13.唐朝人张籍在《贾客乐》中有关商人“年年逐利西复东,姓名不在县籍中。农夫税多长辛苦,弃业宁为贩宝翁”的叙述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商人为追逐利益往来奔波B.商人好逸恶劳,弃农经商C.商人赋税沉重,被迫弃农经商D.农民赋税沉重,被迫弃农经商14.鸦片战争前夕,清政府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是()A.禁绝中国对外贸易B.封闭边界固守疆域C.严格限制对外交往D.一概排斥西方事物15.新航路开辟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