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整理清单(一)16-1.(12分)工业上用粉碎的煤矸石(主要含Al2O3、SiO2及铁的氧化物)制备净水剂BAC[Al2(OH)nCl6-n]的流程如下:(1)滤渣Ⅰ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填名称)。(2)步骤①在煮沸的过程中,溶液逐渐由绿色变为棕黄色,相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步骤①的煮沸装置上方需安装一长导管,长导管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步骤②中控制pH,要使Fe3+完全除去,(化学上通常认为残留在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小于10-5mol/L时,沉淀就达完全)溶液的pH至少应升高到_____________。(已知常温下Ksp(Fe(OH)3=1×10-38)(4)已知BAC的分散质粒子大小在1~100nm之间,由此区别滤液Ⅰ与BAC两种液体的物理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若Ca(OH)2溶液过量,则步骤③得到的BAC产率偏低,写出导致其原因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二氧化硅(2)4Fe2++O2+4H+==4Fe3++2H2O,冷凝回流(3)3(4)用一束光分别照射两种液体,观察是否有丁达尔效应(5)Al3++3OH-==Al(OH)3↓或Al3++4OH-==AlO2-+2H2O【试题解析】本题以“煤矸石制备净水剂BAC[Al2(OH)nCl6-n]”的工艺流程为命题背景,将铝和铁的化合物性质、胶体的性质、化学设备、生产条件的控制等知识融合在生产工艺中,一方面考查学生对新信息的处理能力,另一方面也考查了学生灵活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和深刻性。煤矸石主要成分Al2O3、SiO2及铁的氧化物中,与酸不发生反应的是SiO2,滤渣的主要成分即为SiO2;溶液逐渐由绿色变为棕黄色,很明显是溶解后的亚铁离子被氧化为铁离子,在酸性环境中发生的离子反应应表达为:4Fe2++O2+4H+==4Fe3++2H2O;要使铁离子完全沉淀,则C(Fe3+)·C(OH-)3=1×10-38,此时C(Fe3+)至少达到10-5mol/L,所以C(OH-)应为10-11mol/L,pH应升高到3。BAC的分散质粒子大小在1~100nm,所以BAC为胶体,区别胶体和溶液的方法为丁达尔现象;若Ca(OH)2溶液过量,根据过量的情况,铝离子与氢氧根可能发生反应Al3++3OH-==Al(OH)3↓或Al3++4OH-==AlO2-+2H2O。【典型错误】问题(1)很多学生错写化学式,未看到“名称”这一要求。对于问题(2)由绿色变为棕黄色,部分学生想不到氧化剂是氧气,或者书写离子方程式时酸碱性环境未弄清楚。问题(3)中部分学生不能明确要使c(Fe3+)降至10-5mol/L和“使Fe3+完全除去”这一说法之间的关系,因此无法继续计算;另外在利用Ksp(Fe(OH)3)时,计算出错。问题(4)中部分学生联想不到Al3+转变为AlO2-的情况。【要点归纳】一、化学工艺流程一般可划分为前期的原料预处理、中期的核心反应和后期的产品分离提纯三个阶段,整个流程都需要控制反应条件为获取产品服务。分析流程图的规律是:主线主产品,分支副产品,回头为循环(如下图所示)。二、工业流程题常见考点:①生产的目的、设计的原理、生产流程的作用等;②化学反应条件控制的原理;③实验基本操作;④资源的回收和利用;⑤“绿色化学”生产、环境保护等。具体有:1、原料预处理阶段①研磨、粉碎、喷洒:可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提高原料的利用率。②溶解:通常用酸溶(如用硫酸、盐酸、浓硫酸等)、碱溶、水溶等水浸:与水接触反应或溶解。浸出:固体加水(酸)溶解得到离子。浸出率:固体溶解后,离子在溶液中的含量的多少(更多转化)。酸浸:在酸溶液中反应使可溶性金属离子进入溶液,不溶物通过过滤除去的溶解过程。③灼烧、焙烧、煅烧:改变结构,使一些物质能溶解,并使一些杂质高温下氧化、分解。2、分离提纯阶段①调节溶液pH除杂:a.控制溶液的酸碱性使其中某些金属离子形成氢氧化物沉淀。b.调节pH所需的物质一般应满足两点:能与H+反应,使溶液pH增大;不引入新杂质。如:若要除去Cu2+溶液中混有的Fe3+,可加入CuO、Cu(OH)2、Cu2(OH)2CO3等物质来调节溶液的pH。②控制温度:加热:加速溶解、加快反应速率或促进平衡向某个方向移动(如促进水解生成沉淀)。如在制备过程中出现一些受热易分解的物质或产物,则要注意对温度的控制。如NaHCO3、NH4HCO3、H2O2、KMnO4、AgNO3、HNO3(浓)等物质。降温:防止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