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计时22天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一、科技成就1.造纸术:(1)过程:纸出现以前的书写材料是甲骨、青铜、竹木简、帛。西汉发明植物纤维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人称“蔡侯纸”。(2)评价:纸的发明不仅为中华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提供了有效的载体,也为当时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文化传播与平民教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2.印刷术:(1)过程:雕版印刷术发明于隋唐。活字印刷术是北宋毕昇发明,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13世纪中期活字印刷术传到朝鲜,后又从西域传到欧洲。(2)评价:大大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对人类的文明历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3.火药:(1)过程:唐代炼丹制药时偶然发明。唐末用于战争,五代和宋朝广泛用于狩猎、开山、采石和战争。(2)评价:14世纪初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明,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4.指南针:(1)过程:战国时称司南;北宋时发明指南针,并用于航海。(2)评价:13世纪传入西欧,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5.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推动了世界科技文化的发展,在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地主阶级,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二、汉字与书画1.文字的发展历程:刻画符号(新石器时代)——商甲骨文(最早的成熟文字)——商周金文(标准字体:籀文)——春秋战国:混乱——秦:书同文(小篆、隶书)。2.书法:秦篆汉隶——魏晋发展成为自觉的书法艺术,王羲之“书圣”《兰亭序》——隋唐有草书张旭、怀素;楷书欧阳询、柳公权、颜真卿——宋四家(追求个性忽略法度)——明代(平民化、世俗化、个性化)。3.绘画:(1)历程:新石器时代——战国两汉的帛画——魏晋的文人画出现——唐画的雍容华贵——宋元的文人山水画——明清绘画的风格奇特。(2)代表: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明清的木刻版画、年画、剪纸、布贴画。(3)特点:一方面盛行注重写实的宫廷和民间绘画;另一方面出现了非功利、主写意的文人画;不求形似,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抒发,表现手法灵活、自由。三、文学成就1.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反映贵族和平民的生活。2.楚辞: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其特点为句式自由灵活;代表作有屈原的《离骚》。3.汉赋:特点是铺陈词藻、文采华丽,是一种带韵散文。如西汉司马相如《子虚赋》。4.唐诗:(1)繁荣原因:唐朝的统一强盛;中外及民族间交流频繁;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科举制度的确立。(2)代表:边塞诗人高适,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白居易:作品针砭时弊,忧国忧民。5.宋词:(1)繁荣原因:商业的繁荣、城市生活更加丰富,适应市井生活需要;山河的破碎、民众的苦难等。特点:句子长短参差,便于抒发感情,可配乐演奏。(2)代表:豪放派和婉约派;代表人物及代表作: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柳永《雨霖铃》。6.元散曲:(1)背景:汉族文人进取无望,用以抒发愁闷情怀;社会下层文人对社会黑暗、人民悲惨遭遇的不满。(2)代表人物及作品: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秋思》。7.明清小说:(1)社会背景:商品经济发达,工商业城镇兴起,市民阶层崛起,对文学的需求增多;印刷术不断完善,书坊书肆迅速发展;各种社会危机、社会矛盾逐渐加深,使一些文人对现实进行批判。(2)成就:四大长篇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四、戏曲艺术1.元朝,杂剧把中国戏曲艺术推向成熟阶段。代表作关汉卿《窦娥冤》。2.昆曲到明代发展为传奇,代表作为汤显祖的《牡丹亭》。3.京剧:乾隆末年,安徽的徽剧戏班进京演出,风行一时。道光年间,形成了一个新的剧种——京剧。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涌现“同光十三绝”的著名艺人。1.“使原料多样化,还能化旧利废,取材方便,提高了植物纤维的质量,便于普遍推广,成为书写的不可或缺的材料”。这种工艺带来的变革()A.造出中国最早的纸张B.奠定了雕版印刷的技术基础C.为兴办太学创造条件D.便利科学文化的传播与推广【解析】选D。材料提到蔡伦改进造纸术“普遍推广,成为书写的不可或缺的材料”的优点,显然便利科学文化的传播与推广,故选D;中国最早的纸张出现于西汉,排除A;B和材料无关,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