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2页例1、例2及相应的练习[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讨论和交流,经历探索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2、理解并掌握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3、初步认识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4、在主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难点]:理解并掌握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简单的PPT课件,实物投影仪,小棒等;学生准备学具盒。[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在今天的新知识学习这前,我们先来一个口算大比拼,快速写出屏幕上出现的算式的得数。(屏幕上一次出现一道题)3+2=10+5=7+2=4+3=8+10=6-5=5-2=4+2=学生独立写出得数后,再订正,订正时选“10+5”和“8+10”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算的。二、探索新知。(一)学习例11、教师:看来孩子们对前面的知识学习得不错。下面这道题有点难度,你们敢不敢来挑战?教师板书:13+2教师:会做这道题的孩子举手。看来是有的同学会,有的同学不会。没关系,通过下面的互助学习,相信不会的同学也一定会做。教师:你准备怎样计算这道题?你可以借助手中的学具,比如说小棒来想想,也可以联系我们以前掌握的计算方法来思考,你还可以把自己的算法跟四人小组的同学交流交流。2、学生活动。3、交流汇报教师:现在会做这道题的孩子再举举手,比刚才多了很多。首先要表扬你们,老师没有教你们能通过自己的努力算出了这道题的得数是……(板书:15)老师觉得如果你能够上讲台来给大家说说你的算法,就更能干了,特别是在交流过程中,你还能大胆像同学提问、质疑,老师就更欣赏了。抽生上讲台交流算法,学生可能有以下算法:生1:13+2=15,因为13再往后数两个数,就是15。教师:对,我们在计算加法时,可以用这种接着往下数的方法来计算。生2:我是用小棒来摆得到的答案,左边先摆13根,右边再摆2根,合起来就是15根小棒。教师:下面的同学有没有问题想问?若学生不能提问,则教师问:你怎么知道合起来就是15根小棒的?引导学生说出:我把两部分小棒合起来就是1捆零5根小棒,也就是15根小棒。教师:也就是说你把右边的2根小棒与左边的哪部分小棒合起来?引导学生说出:先把右边的2根小棒与左边的3根小棒合起来是5根小棒,再与1捆小棒合起来就是15根小棒。(课件演示:先将2根小棒与3根小棒合起来,再与1捆小棒合起来的过程)教师:如果我们没有小棒该怎么计算13+2呢?生3:13可以分成10和3,3加2等于5,10再加5等于15。鼓励学生提问:为什么2要先与3加,而不与10加呢?引导学生说出:2是2个一,3是3个一,2个一与3个一相加就是5个一,而10是一个十。教师:也就是说你在计算时,先把表示几个一的数相加,再与10相加。(板书:3+2=5,10+5=15)4、介绍加法各部分的名称。5、学生独立完成“试一试”中的两道题目:14+3=13+5=订正时抽生说说是怎样计算的。(二)教学例21、教师:孩子们真能干,能够借助以前所学的知识来计算新的数学题。咱们继续往下研究。(板书:15-2=)教师:15减2得多少呢?请你像刚才计算13+2那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一下15-2的结果。2、学生活动。3、交流汇报。教师:知道15-2得多少了吗?(学生回答后,板书:13)能把自己的算法与大家说说吗?学生可能有以下想法:(鼓励学生在汇报交流的过程在提问,质疑)生1:我用小棒摆,先摆15根小棒,然后从15根小棒里面拿走2根,还剩下13根小棒。教师:你是怎样拿走2根小棒的,是从1捆里拿走的,还是从5根里拿走的?引导学生说出:是从5根单根小棒里拿走2根小棒。(课件演示:从15根小棒里拿走2根小棒的过程)生2:我是想,刚才我们不是算了13+2=15吗,所以15-2=13。教师:用加法想减法也是计算减法的一种方法。生3:15-2,也说是15少2个,我就倒着数两个数,14,13,所以15-2=13教师:倒着数也能算减法,真不错。如果我们不借助小棒,不用加法想减法,也不倒着数能不能算出15-2得多少呢?引导学生说出:把15分成10和5,先用5减2得3,再把10和3合起来就是13。教师:为什么用5减2呢?引导学生说出:这是用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