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宇宙的物质性和运动性、天体的多样性、天体系统的层次性;2.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普遍性和特殊性;3.掌握太阳系中九大行星的组成、分类、运动、小行星带、物理特征;4.知道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外部条件、自身条件);5.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二)过程与方法解释说明法、推理分析法、归纳总结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观。二、教学重点1.天体系统的层次结构;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三、教学难点1.建立宇宙中的空间概念;2.理解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四、教学准备课本插图和课件。五、教学过程新课讲解:1.观测过程(1)古代:、地心说①天圆地方说:A.产生背景:古代的人由于活动范围很小,再加上没有先进的观测仪器,因此往往凭自己的直觉去认识世界。如当人们看到眼前的地面是平的方的,就认为整个大地都是平的方的,并把天空看作倒扣在平坦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于是就有了“天圆地方”之说。正如北朝民歌《敕勒歌》中所说:“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B.错误原因:“天圆地方说”经历了十分漫长的过程,后来人们通过多方面的观察实践,逐渐发现这个学说是错误的,它与许多实际情况不相符。产生错误的原因可以用两句古诗来概括,即“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的《题西林壁》)。C.有力证据: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海边的观船情景、地球的卫星照片等,都有力证明了地球呈球形并不是方的,地不是方的同样天也不是圆的。说明:中国的“盘古开天辟地说”、西方的“上帝创造宇宙说”、古巴比伦的“闭合箱子说”。②地心说: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2世纪在《天文学大全》中提出地心说。A.主要理论:该学说认为,我们人类生活的地球就是宇宙中心,所有天体均围绕地球运转。B.错误原因: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因为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不能直接感觉到地球的运动,却能直接感觉到日月星辰围绕地球运转,所以很容易误认为地球是静止不动的宇宙中心。C.进步局限:地心说与天圆地方说相比既具有进步性又具有局限性。进步性主要表现在地心说认识到了“宇宙具有物质性和运动性”;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地心说认为“地球是宇宙中心,所有天体均围绕地球运转”,这与实际情况不相符。(2)近代:日心说、星系①日心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16世纪在《天体运行论》中提出日心说。A.主要理论:该学说认为,太阳就是宇宙中心,宇宙就是太阳系,所有天体均在围绕太阳运转。B.沉重代价:由于日心说违背了封建统治者的意愿,与封建统治者的利益发生严重冲突,因此哥白尼遭到了灭顶之灾而葬身于火海,他为追求科学真理献出了宝贵的生命。C.进步局限:日心说与地心说相比既具有进步性又具有局限性。进步性主要表现在日心说认识到了“地球在围绕太阳运转”,不是“太阳在围绕地球运转”;局限性主要表现在日心说认为“太阳就是宇宙中心,宇宙就是太阳系,所有天体均在围绕太阳运转”,这与实际情况不相符。②星系:地球和太阳均不是宇宙中心,因为“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宇宙既没有边界也无所谓中心。18世纪天文学家引进“星系”一词,此时的星系实际上就是宇宙的同义词,现在的星系成为同银河系规模相当的天体系统的简称。(3)现代:上百亿年、上百亿光年①17世纪以前,天文学家在漫长的年代里只能靠肉眼来观测宇宙,能看到的星星只有六、七千颗。②17世纪,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发明了天文望远镜,是人类观测宇宙的眼界大开。③20世纪60年代,天文学家发明了大型射电天文望远镜,它通过观测天体的无线电波来研究天文现象,使人们能够深入到以往光学方法看不到的区域。④射电技术、分光仪、人造卫星等现代天文观测手段给天文学家观测宇宙带来了很大便利,如20世纪60年代的四大天文发现(类星体、脉冲星、星际分子、微波背景辐射)都是用射电天文望远镜发现的。因此,现代天文观测手段的技术革命,加深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人类认识宇宙的时空范围扩展到上百亿年、上百亿光年。2.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