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乐》说课稿白冬芳一、教材分析:根据《美术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确定《泡泡乐》一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即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愿望。本课教学为游戏参与与多元体验及适合选择的综合学习活动,突出手工工艺与绘画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本节课要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这一学龄儿童是想象力与创造力非常丰富和活跃的时期,结合小学儿童的学龄特点,本着使学生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吹泡泡、画泡泡、撕贴泡泡的方法,尝试运用不同的表现形式设计和制作。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生活情感的表达能力,发展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明确了教学目标,本课的重难点就显而易见了。三、教学重点:体会印、画、撕贴泡泡的不同表现方式,利用自己的材料工具尝试印泡泡、画泡泡和撕贴泡泡的方法,表现出画面的美感。教学难点:印的和撕贴的圆形的重叠秩序和撕纸方法。对圆形、色彩的重复组合构成的了解。四、教法学法: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课程设计注重人文关怀,侧重学生的体验过程,针对小学一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情景创设,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学习的过程,培养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意识;通过评价激励,引导学生积极互动,体会创作的快乐,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五、教学过程教学实施以学生玩吹泡泡游戏为学习导入,进入对圆形事物和常用色彩的学习。教师提示学生在玩吹泡泡时发现有什么奥秘,找一找泡泡的形状和色彩。以吹泡泡的快乐感受为话题,进入泡泡形状与色彩知识的讨论与学习。以体验印、画、剪贴泡泡的不同表现方式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任务,教师提示可采用哪些方式来表现泡泡,引导学生利用学生自己或老师准备的材料工具尝试画泡泡和撕贴泡泡的方法,教师演示,引发师生互动解决问题的讨论和教师示范,通过参与、讨论和示范,突出对圆形大小变化、常用色彩的运用以及圆形、色彩的重复组合构成的了解。教师示范注重画的和撕贴的圆形的重叠和撕纸方法的提示。指导创作,自主合作、探究。在学生创作实践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很多困难,这就迫使学生不断地向别人寻求帮助,纠正不足,积累经验。鼓励学生在认知、情感、心理、社交等多方面的发展,把学生的个人创作和集体创作结合起来,大大增强了团结协作的精神,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评价以自评、互评为主,突出能用语言表达对泡泡感受的表现意图,泡泡的组合有大小、色彩的变化,美观有趣。教学小结:一堂课的结尾,对学生所学知识起着强化作用,对学生的思维起着整理作用,对本课的教学内容起着升华作用。教学结束时我说:“吹泡泡快乐吗?(快乐)。画泡泡快乐吗?(快乐)。贴泡泡快乐吗?(快乐)。最后祝大家天天快乐!”。教师富有激情的话语,增强了学生的信心,激发了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让课堂教学在课外得到了延伸。总之,小学美术教学要求教师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兴趣为主,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为核心,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美术”,让学生因为有“美术”而快乐。六、教学反思:课上完了以后,感觉自己有很多地方存在不足:在指导学生制作时,只给学生适宜的点拨指导,说的过多就会限制学生的想象空间、创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