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作文有效评改的思路与办法长期以来,语文教师在作文评改中总是陷入一种”出力不讨好”的尴尬境地中,作文评改是一项艰辛而又繁复的劳动,辛辛苦苦的劳动在学生的一“瞥”之后,便如“石沉大海”。所以老师很辛苦,但是作文教学又达不到预期目标。师生作文交流层次浅,作文评改的辐射面窄,作文评改效率低下是作文评改存在的最大得出问题。那么如何实现作文评改效率最大优化呢?我们为此进行了探究和研究。《新课程语文标准》中关于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提出了一些具体有操作性的环节:一是重视修改,以及修改中的合作,如第二学段要求“学习修改习作中明显错误的词句”,第三学段要求“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和他人交换修改”,第四学段要求“养成修改自己习作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评该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在此理论的指导下,我们进行了“四步作文教学法”的尝试,即把作文过程分为“学生初写——学生自改——学生口头互评——学生重做,这样的教学方法我们的语文教师也在尝试,比较熟悉,在此我想重点谈一下自己处理的较好的两个环节,学生自改学生口头互评反评。先说学生自改。作文有效性评改的前提是还学生自主批改的权利,首先要让学生认识自改作文的重要性。但是学生已形成了“我写作文,老师改”的思维定势,受老师包办批改作文陋习的影响,面对发下去的没有及时批改的作文,一是不知所从,二会让学生认为自改是老师在“偷懒”,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因此,在学生自改作文前,教师还有必要正清视听,(可以告诉学生,“改”与“做”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本人,因为只有诗人自己知道他所写的与所感的是否恰当吻合,旁人的生活经验不同,观感不同,纵然有胆量“改正”所改正的也是另一回事,与原作无干)给学生讲清自改作文的合理性,科学性,让学生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自改作文的重要性,提高自改作文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其次,要解决“怎么改”的问题,要教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叶圣陶先生早已告诉了我们修改作文的要领,“改”,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改的是写在纸上的稿子,实际是审核并修订所想的东西使它可能切合当前的需要,正确不正确当然是首先审核的,此外如有不必要说的,什么没有说明白的,有换一种说法更恰当的,有没有歧义的表述,等等,也都是要审核之点,审核之后,在需要修订的处所作修订,通常的说法就叫做“改”。当然,完成这样的一个“改”的过程,要教会学生规范的修改符号,并用于实践中,形成良好的改作文的习惯。最后,还要让学生不断实践,平时作文,我要求学生交作文时一并交上草稿,以便教师督促也可以让学生在誊写工整的作文本上继续修改,让学生自改作文这一环节落到实处。再说学生口头互评作文。《语文新课程标准》“阶段目标”中指出,要让学生“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述和雨他人交流呢”(第三学段),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第四学段),“教学建议”中说“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从中可以看出,课改特别强调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与人交流的重要方式,所以,写作必须“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要为读者着想,也就是说写作时,学生有真情实感或假象的读者,学生创作时应该有读者意识,而学生口头互评反评正顺应了这一要求,一位学生读自己的作文(或教师朗读)其他学生听读评点,这样相比书面的互评反评,是更大范围的交流而这种较大范围的交流,也正强化了学生的“读者意识”,因为学生创作的作文将要面对众多的听众,总希望自己的才华得到展示,所以就会改变写作过程中“目中无人”敷衍塞责的毛病,写作时,学生有了明确目标,心中有了正是或假想的读者,为了使自己所表述的意思便于理解,他们自然会对自己严格要求,包括对思想的整理,情感的梳理和表达方式的选择等,都要充分考虑读者的习惯接受方式和水平。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出于自己内在的需求,也会自觉地历练自己的写作技能,也就是说有了预设的口头互评忽然反评这一环节,有了这样一个展示的平台,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