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小农经济:1、含义: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的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2、产生发展的条件: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普及,铁农具的使用;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统治者重农抑商政策,扶植小农经济;农民不同程度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3、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1)组织方式: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2)经营方法:分散性:小农户个体经营,精耕细作(3)主要内容:以种植业为主,家庭手工业为辅(4)经济类型:封闭性: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5)落后性:阻碍技术进步和生产发展(6)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4、评价小农经济:积极性①是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②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占主导地位;③是封建王朝主要财源;④是古代中国一切文明成就的基础。局限性A、分工简单,生产规模狭小,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B、在封建社会后期,小农经济又严重地阻碍着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成为近代中国迟滞不前,落后挨打的根源之一。5、重大阶段:先秦农业发展的最高成就是进入了金属器时代,体现了从原始农业向一种比较成熟的农耕文明的发展。秦汉至隋唐时期:是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取得了重大进步:铁犁牛耕、翻车、曲辕犁。宋元到明清:是进一步的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明清解决人口多粮食少的主要途径:a垦荒增加耕地b精耕细作c引进高产作物)6、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利因素:耕作方式的转变;农用工具的进步;水利工程的兴修;自然条件的优越;统治者的重视、政策扶植;劳动者辛勤劳动。不利因素:地主土地所有制;赋税徭役的沉重;自然条件的恶劣;社会环境动荡。7、农业从古至今的历程特别注意: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不是小农经济而是自然经济(教材P10知识链接);中国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等于自然经济,并延续到近代结束;过渡时期的小农经济它们并不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而是和市场相联系的。三大改造被农业合作社代替;农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从生产规模和分户经营看,依然是小规模的一家一户经营生活,但它并不是完全封闭的,而是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下的小农经济。8、学术界关于小农经济的不同看法:小农经济生产形式一是男耕女织(耕织结合的原因:①维持基本的家庭生活的需要,可以解决全家穿衣问题并节省在穿衣方面的用钱;②换取粮食,用农妇夜织的物品换取一定数量的粮食补充自已家吃饭或上缴实物的不足;③把各种织物拿到市场上去销售,卖得货币,缴纳国家的税赋。)一是男女同工(同耕);小农经济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一是拥有一定土地(小农主要是指自耕农)一是不一定拥有土地(小农包括自耕农和佃农)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1、原因:农业手工业的发达、商品经济的发展;充足的货币: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2、主要特征:微弱、稀疏;出现在个别地区、个别部门;发展水平低;最初多表现为分散的手工工场形式。3、历史地位:只出现在少数地区的少数行业中,直到鸦片战争前夕,始终未成长为独立的经济力量。长期处于萌芽状态,其力量远不足以瓦解封建生产方式。代表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反映也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反映。4、缓慢发展的原因:封建的自然经济的阻碍;重农抑商政策的限制;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根本原因是日益腐朽的封建制度的阻碍。(变式问题:封建制度如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资金:地主和商人将赚来的钱大量买房置地,严重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市场——国内市场:农民极端贫困,无力购买商品,缺乏国内市场。国际市场: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国际市场的扩大;劳动力:国家重农抑商政策,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技术:文化专制,缺乏实用性人才;国家政策:“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商业的发展:表现:商人、商品、市场、城市、交通、货币、(政策)。例如唐代商业经济繁荣的特点及表现:商人众多:胡商遍布;市场发达:政府设市署专门管理,有固定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