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据此回答1~3题。1.我国人口特少的33个少数民族,如基诺、珞巴等,在全国人大都有1个人大代表的名额,由此可见()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B.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C.人民当家作主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内容D.人民代表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2.下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的政党状况,说明了()A.新中国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联合执政的政府B.新中国实行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C.新中国在政体上实行多党合作制D.中共的政治地位极不稳固3.以下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目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保障少数民族当家做主B.消除民族差别C.实现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D.实现民族平等4.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A.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C.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5.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是()A.最高国家权力机关B.人民民主统一战线C.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D.中央政权统一领导下的自治机关6.(07年高考广东历史卷)《共同纲领》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因为它()A.确立了国家性质B.确定了依法治国的方针C.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D.规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总目标7.20世纪50年代,中共在实现民族独立的基础上,保障民权与民生的举措有()①实行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制度②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③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④进行土地改革A.①②B.①②③④C.①②④D.③④8.1949年至1953年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A.全体会议代表是在选举基础上产生的B.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C.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D.通过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9.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主要形式是()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政治协商C.长期共存,互相监督D.参政议政10.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A.民族区域自治B.民族平等C.民族团结D.共同繁荣11.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下列不属于新中国政治体系基本框架的是()A.一国两制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政治协商制度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2.把“依法治国”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在()A.中共十二大B.中共十三大C.中共十大D.中共十五大13.2002年5月,新疆霍城垦区居民王振明因一根电线落地而触电身亡。其妻状告该地供电部门失职,要求人身损害赔偿,最终获赔39732元。其法律依据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14.农村村民自治的核心内容有()①民主选举②民主决策③民主管理④民主监督A.②③B.②③④C.③④D.①②③④15.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民主恳谈会”是基层政府就重大决策问题征询群众意见的新举措这已成为基层政府联系群众的新形式。在这种场合,群众行使的政治权利是()A.选举权利B.自由集合C.民主监督权D.行政申诉权16.海峡两岸关系发展史上的一次历史性突破是()A.1979年两岸实现真正停火B.1987年开始,台湾当局采取了一些开放性措施C.汪辜会谈D.海基会和海协会的成立17.我国之所以能用“一国两制”原则解决港澳问题,根源于()A.中国国际地位提高B.改革开放使综合国力大大增强C.殖民国家力量削弱D.“一国两制"为有关各方面接受18.“雨霁天青,万紫千红增特色;凤鸣莺啭,三通两制促和平。”此对联最早可能出现于20世纪()A.50年代末60年代初B.60年代末70年代初C.70年代末80年代初D.80年代末90年代初19.香港回归祖国的伟大历史意义是()①洗刷了历史留下的百年耻辱②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③实现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④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20.(07年高考江苏历史卷)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