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生命中的基础有机化学物质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蛋白质水解的最终产物是氨基酸B.米饭在嘴中越咀嚼越甜的原因是淀粉水解生成甜味物质C.油脂、乙醇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D.水果因含有酯类物质而具有香味解析:油脂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而乙醇不是。答案:C2.下列有关糖类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A.淀粉的分子式为(C6H10O5)n,与纤维素互为同分异构体B.淀粉与一定浓度的硫酸混合加热,水解可以生成葡萄糖,要检验葡萄糖,只需加入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加热,如有红色沉淀产生即可C.葡萄糖可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酒精,酒精可作为一种清洁燃料D.蔗糖和麦芽糖水解的产物相同解析:本题考查淀粉及其水解产物葡萄糖的基本性质判断。A项,淀粉与纤维素的n值不同,不是同分异构体;B项,检验葡萄糖前需加碱中和硫酸,故不正确;C项,正确。答案:C3.向淀粉溶液中加少量稀H2SO4,加热使淀粉水解,为测其水解程度,需要的试剂是()①NaOH溶液②银氨溶液③新制的Cu(OH)2悬浊液④碘水A.④B.②④C.①③④D.③④解析:测定淀粉的水解程度应分为三种情况:①完全水解,②部分水解,③没水解。完全水解:证明无淀粉,用碘水;部分水解:证明仍有淀粉,用碘水。证明已有葡萄糖,用银氨溶液或新制Cu(OH)2悬浊液,在此之前先用NaOH中和剩余的酸;没水解:证明无葡萄糖,用银氨溶液或新制Cu(OH)2悬浊液。答案:C4.下面是某化学活动小组在研究性学习中,探索其单糖分子的组成和结构时设计并完成的一组实验:将下列四种液体分别取2mL加到2mL的新制Cu(OH)2悬浊液中,充分振荡实。验现象记录如下表:液体实验现象单糖溶液氢氧化铜溶解,溶液呈绛蓝色乙醇氢氧化铜不溶,混合物蓝色变浅甘油(丙三醇)氢氧化铜溶解,溶液呈绛蓝色水氢氧化铜不溶,混合物蓝色变浅根据上述实验及现象能够得出的正确结论是()A.该单糖分子中可能含有醛基B.该单糖分子中可能含有多个羟基C.该单糖的分子式为C6H12O6D.该单糖分子碳链呈锯齿形答案:B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碳原子数目相同的油和脂肪是同分异构体B.碳原子数目相同的油和脂肪是同一种物质C.碳原子数目不相同的油和脂肪是同系物D.油和脂肪都属于酯类物质解析:碳原子数目相同的油和脂肪其烃基的饱和程度不同,油为液态,脂肪为固态,取决于烃基的饱和程度。油的烃基不饱和,因而呈液态,脂肪的烃基饱和,因而呈固态。显然氢原子数不同,二者不是同分异构体,也不是同系物,所以A、B、C选项错误。D选项正确。故正确答案选D。答案:D6.下列关于油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油脂没有固定的熔、沸点,所以油脂是混合物B.常温下呈液态的植物油都可以催化加氢转变为固态的脂肪C.油脂在酸性或碱性条件下的水解反应都属于皂化反应D.油脂都不能使溴水褪色解析:油脂是混合物,因而没有固定的熔沸点;液态植物油可通过催化加氢转变为固态的脂肪,使其不易变质,易于运输。油脂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反应才能叫皂化反应;油脂中如果有不饱和脂肪酸的甘油酯,可与溴加成而使溴水褪色。答案:CD7.2009年世界各地相继发生甲型H1N1流感。下列分析与判断不正确的是()A.“84”消毒液(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钠)的消毒原理是使甲型H1N1流感病毒发生盐析B.向居住环境撒一些生石灰也能消毒,以预防甲型H1N1流感C.高温消毒原理是使蛋白质变性D.通过抑制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核糖体功能可以达到预防、治疗的目的解析:次氯酸钠水解生成次氯酸,具有杀菌消毒作用,其原理是使蛋白质变性,不是发生盐析,A项错误;生石灰溶于水呈碱性,碱使蛋白质变性,B项正确;根据核糖体作用,推断核糖体控制蛋白质合成过程,D项正确。答案:A8.2004年10月,瑞典皇家科学院将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以色列科学家阿龙·切哈诺沃、阿夫拉姆·赫什科和美国科学家欧文·罗斯,以表彰他们发现了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规律。食物中的蛋白质在消化道中就被降解为氨基酸,下列关于氨基酸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氨基酸不能再合成蛋白质B.既能与盐酸反应,又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C.固态时为分子晶体D.在催化剂的作用下能继续降解为氨气和羧酸答案:A9.2004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以色列科学家阿龙·切哈诺夫、阿夫拉姆·赫什科和美国科学家欧文·罗斯,以表彰他们发现了泛素调节蛋白质水解。关于蛋白质的组成与性质的叙述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