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巴彦淖尔市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3月月考试题说明:本试题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考试时间为60分钟,卷面总分为100分,考试完毕后,只交答题卡。第Ⅰ卷(选择题,共7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1.“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之。”(《荀子·富国》)根据材料可以得出当时农业生产具有的特点是A.小农经济B.精耕细作C.铁犁牛耕D.自给自足2.《水经注·江水》引东汉应劭著《风俗通》:“秦昭王使……为蜀守,开成都两江,灌田万顷。”这则材料所提到的水利工程是A.战国时期的郑国渠B.汉代关中创造的井渠C.战国时期的都江堰D.汉代王景治理的黄河3.黄梅戏《天仙配》中七仙女与董永的唱段:“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反映了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哪些特征?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生产目的是满足自家基本需要和缴纳赋税④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4.观察下列图片,图1到图3的变化反映出的最准确信息是图1骨耜图2石犁图3六角形铁锄A.铁农具的使用范围日益扩大B.铁农具在农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C.工具改良是古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D.生产工具的改进经历了三个阶段5.下面演进示意图可以直接用来论证我国古代A.经营方式的变化B.手工业技术的进步C.家庭结构的变化D.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6.在苏北农村流传着一首民谣:“筛麦子,磨面面,外婆来了吃啥饭?吃燃面,打鸡蛋。杀公鸡,叫鸣哩。杀母鸡,下蛋哩。杀鸭子,鸭子叫的嘎嘎的!”这首民谣从本质上反映了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C.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特征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7.史料记载:“所种之地,惟以刀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这反映的耕作方式是A.千耦其耘B.个体农耕C.刀耕火种D.代田法8.祈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个美好愿望,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是A.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家畜养殖的传统B.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C.用牛力耕田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D.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9.北宋有诗曰:“江南水轮不假人,智者创物真大巧。一轮十筒挹且注,循环上下无时了。四山开辟中沃壤,万顷秧齐绿云饶。”符合诗中描绘的是A.江南手工作坊生产B.筒车用于山地灌溉C.曲辕犁在江南得到推广D.江南出现了灌溉工具翻车10.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A.众人集体生产B.田庄下大规模生产C.个体农户耕作D.官府派士兵耕作11.从西周的土地不许买卖到战国时期的“民得买卖”所反映出来的实质问题是A.私田开垦越来越多B.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生产效率提高C.国君承认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D.生产关系发生质的变化12.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A.采取抑制土地兼并,重农抑商的政策B.减轻农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权C.纵容土地兼并以便筹集军费D.力图搜刮百姓充实国库13.东汉光武帝刘秀的舅父占有田地面积达300余顷;东晋宰相谢安占有水陆地256顷,含带两山;明皇庄土地面积达37000多顷。这种现象的根源是A.土地兼并的盛行B.豪强地主强占土地C.国家授田制的推行D.土地私有制的存在14.与成语“背井离乡”“井井有条”“井然有序”等相关的制度是A.井田制B.分封制C.宗法制D.封建土地所有制15.促成江南经济开始赶上北方的最重要的客观原因是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B.南方社会少数民族众多C.统治阶级的倡导D.自然环境优越16.读明代内阁大学士籍贯分布表,该表所能反映的是南方北方南直浙江福建四川广西贵州江西湖广广东云南北直山东山西河南陕西2726119202212501713511211448A.出现了北方人口的第三次南迁高潮B.南方科举考试推行最好,因而通过考试进入朝廷当官的人就多C.说明明代时中国的文化重心在南方D.说明南方人比北方人更热衷于当官17.据统计:若以秦岭淮河为界,西汉元始二年...